文╱寵物先生
話說日本原文小說越買越多,後果就是書架上的草越長越多,有些草甚至一轉眼就出了中文本(淚),希望今年能好好整理!每期介紹一本尚未中文化的日系推理,做為自我要求的審書誌。《ミステリーズ「完全版」》1995「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一名
1994「週刊文春傑作推理小說BEST 10」第四名
山口雅也目前在台譯作並不多,僅有《活屍之死》、《第13位名偵探》與《龐克基的冒瀆》三部,卻足以讓讀者窺見他的一貫風格:設定於歐美的舞台、仿翻譯小說的文筆,搭配超脫現實的法則(人死而復生、平行英國的設定),組成看似荒謬怪誕,卻又具備獨特內部秩序的本格推理世界。
除此之外,我還認為他的作品有某種特質──或許是因為上述三作均以龐克族為主角之故,劇情調性往往叛逆而脫序,卻也純真而灑脫,有時還帶有強烈的色幽默。這樣的印象在讀過他的《ミステリーズ》後,則又更為強化。
《ミステリーズ》是山口雅也的自選短篇集,收錄他在各雜誌刊物所發表的作品。他在決定編排順序時,採用CD唱片的發想,將九篇小說分為DISC-1與DISC-2,兩張DISC的第一首與最後一首「曲目」作為壓軸,並賦予整張「專輯」一個整體概念。文庫版的《ミステリーズ「完全版」》則多收錄了一篇山口雅也正式出道前的創作〈「世界劇場」の鼓動〉,共十篇短篇。
這些作品並非如同在台的三部譯作那樣,是結合幻想設定的本格推理,裡頭幾篇與其說是推理,不如說是玩弄結構,以解構「推理小說」為目的的小說,也就是後設小說(meta-fiction)。例如第一篇〈密室症候群〉分別在一位心理治療師和一名推理小說家的視點交替敘述,心理治療師對小說家的「密室愛好」症狀感到興趣,針對其作品風格進行心理分析,但在小說家的世界裡,該心理治療師只是他的筆下角色,形成一種「兩人世界相互指涉」的作中作結構。就在這樣的結構下,作者試著模糊作品中的虛構與現實,融入「密室即小說」、「心之密室」等概念。
其他如〈禍なるかな、いま笑う死者よ〉是一位著名的搞笑節目製作人,被他拒絕過的失意搞笑藝人綁架,逼他聽自己說笑話(一旦笑出來就會立刻被槍殺)的經過,主旨在討論「笑」與「死亡」的關係,以及笑話的原理;〈解決ドミノ倒し〉使用最經典的「偵探與眾人齊聚一堂」破案模式,劇情像是一般本格推理的解決篇,由偵探推理指出凶手,然而案情卻出現了近十次的連續逆轉(twisting),且內容愈來愈誇張,逐漸趨向荒謬與乖離,是作者挑戰「逆轉次數」的作品。這些融合作者理論,結合本格推理元素的實驗性創作,娛樂度雖然不高,卻有著濃厚的主題概念與發想趣味。
有些作品除特殊的形式外,仍有著解謎要素。〈「あなたが目撃者です」〉是模擬「刑案現場」類型節目的觀看角度寫成,採用少見的第二人稱視點,讀者「你」即電視機前的觀眾,節目內容隱藏著破案線索;〈「私が犯人だ」〉是愛倫坡的致敬作,除了篇名模仿〈汝即真凶〉外,還數度用到愛倫坡其他作品的梗,開頭的謎團也很吸引人:主角在一棟無人房屋裡殺害女友後昏迷,隔天兩位「偵探」闖入屋內,他向他們坦承自己是凶手,卻不被理睬,難道自己成了透明人?熟悉愛倫坡的讀者,一定會對本篇發出會心一笑。
以上兩篇是解謎與發想兼具的作品。而最後一篇〈不在のお茶会〉儘管有著謎團式的起頭──植物學家、作家、精神科醫師三人出席茶會,發現有個座位空著,這位沒來的客人是誰?──探究真相的方式卻是從三人的知識領域出發,導向通篇小說「整體的世界觀」。這有些像是佳多山大地在道尾秀介總導讀所提及「認知科學推理」的創作概念,而不斷以專業知識切入推理這點,也充滿《腦髓地獄》、《獻給虛無的供物》等「奇書」經常會有的學趣味。
上述作品可說都是借用推理小說的形式,想表達的卻是推理以外的概念,可說是廣義的「反推理」(anti-mystery)。
另一方面,餘下四篇則是結合山口雅也的色幽默,並承襲羅爾‧達爾(Roald Dahl)、阿刀田高的「
奇妙之味」小說(其中也有著星新一短篇的風格)。這些篇章有的注重驚奇性,如〈いいニュース、悪いニュース〉便是以一對經歷過換妻遊戲的夫婦爭吵為開端,以意外結局收尾;有些則帶有變格的怪奇色彩,且都和「聲音」、「音樂」有關。〈音のかたち〉是關於音響的怪談,主角叔叔購買了戰前生產的中古
西門子EURODYN音響,調整機器功率播音,聽完音樂後卻呈現恍惚忘我的狀態,之後便離奇失蹤,結局相當巧妙;〈蒐集の鬼〉敘述一位膠唱片收集狂,因偶然有機會買下珍奇的夢幻逸品「V Disk」,卻錯失良機的故事;〈「世界劇場」の鼓動〉如前所述,是山口雅也出道前寫的極短篇,以奇幻色彩描述音樂的手法頗具特色。
驚奇小說、「奇妙之味」的故事為了導向異色結局,角色經常會採取瘋狂的舉動,某幾篇也不例外,然而山口雅也在後記中寫道:「本書的整體概念不是『瘋狂』而是『脫軌』。」或許對作者而言,角色的「狂」不過是種工具,是呈現故事那脫離一般常規,甚至有些實驗性質的概念而用的。
故事核心才是重點──這和大眾小說注重整體平衡的觀念有些衝突,也難怪本書在一般讀者間獲得「許多故事概念不錯,但娛樂性欠佳」的評價了。但若能將核心趣味發揮到最大,何嘗不是好作品?
附帶一提,關於山口雅也經常使用外國舞台與人物這點,在許多作品中的確可以見到其必要性。如《活屍之死》中的生死觀比起東方社會,美國殯葬業生態毋寧更為適合。而本書中〈音のかたち〉有用到國歷史梗,〈「あなたが目撃者です」〉的美國公開搜查節目call-in模式,〈「私が犯人だ」〉模仿愛倫坡的場景與台詞等等,都強了此類設計的合理性,其他篇章也可散見一些西方哲學觀點,不得不說山口雅也對歐美文化的鑽研程度,是日本推理作家中數一數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