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年,美國的 ABC 電視台推出了名為《Castle》的新影集,由星路一直不大順遂的演員 Nathan Fillion 飾演主角──暢銷小說家 Richard Castle。在首集〈Flowers for Your Grave〉中,紐約市發生幾宗謀殺案件,兇手煞費苦心地將布置屍體;負責案件的女性警探 Kate Beckett(Stana Kalic 飾演)發覺兇手布置的場景,出自 Castle 的一些小說作品,於是商請 Castle 協助辦案。
Castle 當時剛寫下 Derrick Strom 的結局──這是 Castle 最廣為人知的系列作品主角,長期創作這個角色的相關故事,一方面讓 Castle 覺得靈感枯竭,一方面也讓他心煩。接下 Beckett 的委託之後,他萌生了以這個美女警探為創作藍本的新系列構想,於是動用自己與市長的交情,以取材為名,在首椿案件結束後,仍繼續跟在 Beckett 身邊,參與刑案的偵察。
如此的基本設定,老實說在初次聽聞時,並不覺得有什麼驚喜:模倣小說中的犯罪手法,所以小說家與真實的警探相互搭檔,這實在不算什麼新鮮的創意;更別提以兩人之間若有似無的情愫、南轅北轍的個性及機智與賤嘴兼具的對白這類想當然爾一定會出現的調劑設定。
直到發現影集在第二季中,偶爾會出現的「Poker Night」橋段。
「Poker Night」之所以有趣,是因為與 Castle 一起打牌的幾個角色──包括 Stephen J. Cannell、James Patterson、Michael Connelly 以及 Dennis Lehane,都是貨真價實的推理作家,他們會在牌桌上聊些創作的八卦、作品與現實的關聯,也會提供給 Castle 一些不同的偵查方向。讓這些作家在影集中演自己,除了讓觀眾感覺新鮮之外,也是獻給推理小說迷的另一種樂趣。
看了更多集《Castle》之後,發現箇中還藏著不少其他趣味。
因為 Castle 是個收入極豐的暢銷作家,雖然不至於富可敵國,但也是個出手闊綽的上流階層,與苦哈哈的警探完全不同。這樣的階級差異,在某些時候會營造出類似筒井康隆《富豪刑事》的味道──當然沒有筒井康隆描寫得那樣誇張,不過那種衝突滑稽的感覺接近,就連 Fillion 自己都講過:「Rick Castle 這個名字,唸起來就像是『Rich Asshole』。」
再者,因為 Castle 看過不少影集和電影,也讀過不少小說,是故影集當中不時會出現一些情節,會讓 Castle 聯想起著名的影視小說片段。對於影視或者小說迷而言,這些都是讓大家發出會心一笑的小小驚喜。
在 Castle 的「作家個人網站」上頭,有一句他自己的名言:「The best way to catch a killer is with your imagination.」的確,在《Castle》影集中,Castle 一直負責天馬行空地胡思亂想,常在第一眼看過犯罪現場後,便隨口編出一大套關於諜報陰謀的情節──在第一季中這樣的行為還算收斂,第二季之後便越來越肆無忌憚。是故,一開始的 Castle 像是個替 Beckett 補充心理側寫、八卦資料的角色,但在第二季之後,他便成了偵辦過程當中主要的想像力提供者,這麼一來,不但可以與講求真憑實據、好將罪犯繩之以法的 Beckett 做出明顯的區隔,兩人在一起推理出真相時,也可以看出:想像與證據完美地相互搭配,其實正是推理故事發展的重要關鍵。
除了每個單集完結的案件之後,編劇 Andrew W. Marlowe 另外安排了一椿貫串各季的案件:這是一宗與 Beckett 過去有關的懸案,在每季當中都會出現一些轉折,如此一來,這影集不會只有單薄地靠著 Castle 的任性及與 Beckett 之間若即若離的感情來維繫,還有一個嚴肅、似乎牽扯甚廣的骨幹。正如《Castle》雖是個步調輕鬆的影集,每回 Castle 接到 Beckett 通知、趕赴謀殺現場時也都興高采烈,似乎不把犯罪當一回事;但經過訪查偵辦,那些愛憎嗔痴,也會浮現出來,逼人正視。
除了犯罪偵查之外,《Castle》中會穿插一些 Castle 與家人的日常生活情況,這些與想法自成一格的母親、或者與品學兼優的超級好女兒相處的橋段,有時加影集當中的幽默感,有時會讓 Castle 從極平常的應對當中,想到一些推動案情的關鍵。
或許,這正是《Castle》這部輕鬆幽默、暗藏許多推理小趣味的影集當中,最特別的一個設定。
它顯示了眾生百態無論看來如何不同,總有些共有的、小小的情結。
有時這是日常的美好。有時這是謀殺的因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