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次閱讀宮部阿姨的作品是讀《英雄之書》,作者企圖灌注在作品中的玄妙道理有點超過故事的承載範圍了,而且收尾匆促,說來並不是很愉快的閱讀體驗;這回《小暮照相館》就愉快得多——雖然我並不是特別喜歡靈異照片之謎。順便一提,書中的靈異照片大多是「真的」,而且本書對靈異事件的態度是寧可信其有,非常鐵齒的人應該會看得有點心煩,但是這本書最有趣的地方其實是主角群(花菱兄弟和他們的愉快伙伴們?)的互動關係,還有花菱一家如何面對沉重的過往。宮部阿姨以前也寫過許多青少年角色,但不知怎麼的,花菱英一、烤焦麵包跟店子力卻讓我覺得比較「像真的」——雖然他們還是個個都很善良、美好、體貼、甚至成熟,但是年輕人的那種「輕快」感卻又多了一點點,讓我讀得很愉快。(花菱兄弟跟店子力的互動更是萌要素滿滿,不用我多說,很快就會有衍生文了吧。)
《鐘城殺人事件》、《偵探俱樂部》、《憎惡的化石》對我來說,全都是「推理愛的考驗」(爆)。
《鐘城殺人事件》故事發生在另一個架空的世界,有個很帥氣(但功能不強)的設定:這個世界註定將要滅亡,雖然沒有人確定會是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毀滅;主角跟配角的設計有強烈的動漫/電玩/輕小說味道。我本來真的以為我會喜歡這種充滿夢幻色彩的書。但結果……看完以後我又開始陷入自我懷疑了,我真的是一個推理迷嗎?如果是一個正港的推理迷,我幹嘛那麼在意人物塑造虛不虛?(但是如果這些角色的部分特徵恰巧擊中你心目中的萌要素,也許你還是會喜歡。)不過看到結尾的時候,我心中的推理魂還是會有一絲絲感動,這真的是非常努力設計出來的本格物理詭計啊。但我只能抱著作功課的心情看它……。
《偵探俱樂部》裡的偵探跟助手雖然有固定特徵(俊男美女+永遠穿套裝),卻不特別,幾乎沒有任何個性可言,各案件涉案人的特徵也都相當的……精簡,就是讓案件能夠成立的程度而已。所以這本短篇集的唯一重點,就是五種不同的案件。然而這五種犯案方式,說起來也沒有很石破天驚的地方,所以我實在沒啥好說。
《憎惡的化石》,啊,又有快要結婚的女人突然自殺了——如果有認真看新雨出的每一本鮎川哲也作品,應該會隱約記得出現過類似的情節;他會把以前在其他短篇用過的情境(可能是案件重點,也可能是誤導用的red herring)在長篇裡再抓出來用,所以讀者閱讀他的長篇偶爾會出現既視感,讀完後再過一陣子,可能會忘掉某一本到底在講啥(真抱歉),但至少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還是會覺得頗為愉快,因為找尋線索和推理的過程雖然細膩,卻不會瑣碎到讓人心煩。除了縝密的推理以外,有很多推理作家會在作品中穿插一些吃了什麼東西、看了什麼風景的段落,弄不好會很像無聊至極的旅遊手冊,但鮎川哲也穿插這種「廢話」的時候很少失手;我認為這是因為鮎川穿插這種段落的時候,確實有傳達出某種實在的生活感。不過……一開始讀《碑文谷事件》等三本短篇集的時候,可能是我對鮎川作品的愛的巔峰,再來就只能走下坡了Orz。
《淚流不止》花了龐大的篇幅交代通子的身世,還有她從小到大遭受的種種性剝削(詳盡到其實讓人覺得有點煩,有時候還是會覺得通子的反應不可思議),再穿插著吉敷追查一樁冤獄的過程,最後兩線終於合而為一,得到圓滿的解決——對於關心這一對的讀者來說,當然是非看不可,但對一般讀者來說,這本書真是太、冗、長、了。
老實說,《為了N》的四個主角一開始都還滿惹人討厭的(湊佳苗很會寫那種「瞧不起別人卻又沒有自知之明」的討厭鬼,每次都讓我看得心浮氣躁),但隨著故事進行,每個角色其實都不是表面上的樣子,大家其實都還滿光明的嘛?西崎這個角色從頭到尾的形象變化過程尤其有趣,所以讀完之後的餘味還不錯——但到接近結尾處寫得有點混亂,西崎對杉下說的話讓我覺得說服力不太夠,整本書的最後一句話也顯得有點做作。
其實我覺得湊佳苗已經很害了——她筆下不同作品裡的人物性格經歷重複性其實不高,故事都很曲折,讓人有一種「聽到聳動案件幕後八卦」的滿足感,但也就到此為止,實在很可惜。如果她能夠挖掘得更深入就好了。(如果她出書的速度慢一點,會不會好一點呢?不過這是個不負責任的猜測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