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本文將分3次刊出)
文/WaitingWaiting:那麼老師是否會覺得自己仍是一名恐怖作家,而非推理作家?
三津田:其實我覺得自己兩者都不太算吧。就像前面說的一樣,我是因為讀了太多本格推理以後,才逐漸偏向恐怖小說的,因此可說兩者均是,同時也兩者均非。如果就短篇來說,我的確百分之百地是個恐怖小說作家沒錯;但如果就長篇而言,要是我打算寫的是恐怖小說,那麼總會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在故事裡佈下一些彷彿推理小說的伏筆,所以最後寫出來的東西,其實也大可當作推理小說來讀。
恐怖推理作家──三津田信三訪談(上)
Waiting:所以《忌館-恐怖作家的居所》就算是這樣的作品嗎?
三津田:是的。《忌館-恐怖作家的居所》在剛開始時,本來是想寫成純粹的恐怖小說,但我寫到一半後,那個身為推理讀者的三津田信三突然就被召喚了出來。這情形反過來也一樣。當我在寫推理小說時,身為恐怖小說讀者的三津田信三,也會就這麼冒了出來,所以到了最後,通常也可以拿來當作恐怖小說讀。而在創作過程中,我並不會去安排故事大綱之類的東西。對我來說,要是事先設定好故事發展,反而就寫不出來了。
Waiting:但對推理創作來說,下筆前先擬訂好詭計或謎團等元素,不是必要的功課嗎?
三津田:以《如無頭作祟之物》來舉例好了。在下筆前,我當然會先想好「為何死者的頭會被砍掉」等原因。但除了中心詭計的概念,其餘故事情節方面,我都是邊寫邊想,讓故事順其自然的發展,完全不作任何預設。所以通常來說,就連我自己也要等到寫完整個故事以後,才能知道結局到底會是怎樣。所以我每一本小說的推理與恐怖元素,在比重方面也會有著無法控制的不同變化。
Waiting:那麼《如無頭作祟之物》的結尾部分,就可以說是恐怖元素戰勝的狀況囉?
三津田:可以這麼說。總而言之,我在寫每本作品時,都會出現這種推理與恐怖相互拉扯,彼此間來來回回的情形。
張筱森:我還記得自己在讀完《如無頭作祟之物》時,大約是凌晨三、四點吧,當時那個結局真是把我給嚇壞了。
Waiting:對啊,像我這種恐怖小說迷,在讀到《如無頭作祟之物》的結尾時,簡直就想要振臂歡呼。畢竟,雖然有很多推理小說會在前半段擁有像是恐怖小說的氣氛,但是卻很少出現這種標準恐怖小說的收尾。
三津田:嗯,就是因為剛才提及「近親憎惡」的那種感覺,所以這才讓我一點也不想去寫普通的推理小說。像島田先生剛才在頒獎典禮上的致詞,就有提及一般讀者都愛看東野圭吾的書,於是大家都開始模仿東野先生的寫作風格,進而造成日本現在推理小說模式化的問題。當然,會有這樣的狀況其實很難避免,不過就像島田先生說的一樣,這樣子是不行的。但反過來說,本格推理的創作也同樣如此。像我也經常會感到惶恐不安。由於我不事先擬定小說情節,所以總是很害怕最後可能會無法完成作品。但這就是創作有趣之處。我沒辦法像大多數的本格推理小說那樣,先是仔細安排好故事發展脈絡,接著才照本宣科的動筆寫作。這樣我會完全寫不出來,而且也不覺得這麼做會比較有趣。其中最好玩的部分,就是連我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也完全不曉得故事會以怎樣的方式來收尾。要是連作者都不知道接下來的故事發展,那麼讀者在閱讀時,肯定也會擁有更多難以預料的樂趣。像「刀城言耶」系列的第五本長篇《如水魑沉沒之物》(水魑の如き沈むもの),後來成書的第三、四、五章,原本在寫作時是一、二、三章的。可是我寫到一半,覺得這樣的故事配置似乎有點奇怪,所以才又調動了故事順序。而會發生這種有趣的事,就是我這種創作習慣導致的。至於前面有提到其他作家或作品是否有帶給我什麼影響的部分,其實我也很難具體地說明清楚。應該說,我所看過的小說或電影,全都對我的創作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因為有了這些作品,我才有辦法寫出這些小說。扣除掉極為少數的天才型作家,對一般作者而言,會寫出怎樣的作品,終究仍是與他看過哪些東西、經歷過哪些事情有關,不管是小說、電影,或是任何說故事的媒介,勢必都會帶來影響。
Waiting:老師自己最喜歡的「刀城言耶」系列作品是哪一本?
三津田:我自己還是最喜歡《如厭魅附身之物》。當初寫的時候,我是採取恐怖與推理元素各佔50%的方式下筆,但讀者對此的反應並不好,所以接著寫《如凶鳥忌諱之物》時,我又嘗試將比重調整為推理90%,恐怖10%的狀況,結果沒想到出版後的反應仍是欠佳,只有一小部分的讀者喜歡而已。也因為如此,我對《如無頭作祟之物》其實相當沒有自信。但沒想到,讀者對《如無頭作祟之物》的反應卻十分良好,雖然並非一出版就大獲好評,但是在讀者群間,也的確產生了討論效應,使得這本小說的評價也越來越好,並且順利入選各大推理小說排行榜,最後成為了「刀城言耶」系列中,唯一一本在每個推理排行榜中都有獲得名次的作品。因為大家對《如無頭作祟之物》的評價都不錯,所以客觀來說,我想這本應該是系列中最好的一本吧(笑)。
coccus:台灣大多數的讀者也是最喜歡《如無頭作祟之物》。
三津田:啊,原來如此。不過要是真讓我自己選的話,我還是會選擇《如厭魅附身之物》。
Waiting:畢竟是第一本挑戰融合恐怖與本格推理的作品嗎?
三津田:沒錯。日本那邊的讀者,覺得《如厭魅附身之物》是系列中最像恐怖小說的一本,反倒《如無頭作祟之物》對他們來說,是最接近本格推理的一部。
Waiting:這還真令人驚訝。《如無頭作祟之物》的結局基本上是非常恐怖小說的不是嗎?
三津田:是這樣沒錯。我想日本讀者會有這種感覺,可能是因為有不少人看不懂《如無頭作祟之物》的結尾吧。不過我也沒打算對那些讀者仔細說明結局究竟是怎麼回事就是了。畢竟這種詮釋權的方面,還是應該回歸到讀者身上,他們看見了什麼就是什麼。
Waiting:這麼說來,我也有在網路上看見一些相關討論,有少數讀者的確對《如無頭作祟之物》的結尾充滿了疑問。
三津田:嗯,先說明一下,我並不是在嘲笑讀者或什麼的,不過自從我成為作家後,的確發現有些人是那種你不解釋得一清二楚,他們就會看不懂是怎麼回事的讀者,所以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吧。
曲辰:像中國的推理讀者,由於喜歡本格的人比較多,所以反倒不太喜歡《如厭魅附身之物》,他們覺得那樣的結尾太接近恐怖小說了。
三津田:嗯,其實日本也有不少這種類型的讀者,他們只挑推理小說看,通常不太接觸其它的類型小說。■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