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算是恐怖小說路線的《Diner噬食者》,我本來很期待,看完以後覺得……我以前對平山夢明的好感該不會是誤會一場吧Orz?我的意思是,當初剛讀完《世界麥卡托投影地圖的獨白》這本短篇集的時候,我非常興奮,因為那些短篇融合了各式各樣的次類型(奇幻、科幻、冒險、推理等等),就算點子不是完全獨創(看得到某些科幻名著或名片的影子),他所做的變化也非常有趣。結果我喜歡的是他的故事發想,卻不是他那種流派的恐怖醞釀法(牽涉到大量肉體傷害的描述)。《他人事》比《世界》噁心一點,所以我的喜愛程度也降低了一點。《導彈人》則讓我覺得更加遺憾:點子都很有趣,卻(因為時間或字數有限?)執行得很倉促,說故事的節奏變得很混亂,好點子就活生生地被糟蹋了(比方說,我多麼希望狼人的故事再說得漂亮一點啊)。在我看來,《Diner噬食者》這本長篇小說也不幸有類似的問題:設定很有趣,進行節奏卻很亂,比方說作者老是讓書裡的角色突然發表一大段關於人生社會的議論,顯得很說教;情節固然經常出現「意外的轉折」(某角色由好變壞或由壞變好),但是因為故事進行的速度太快,一個角色登場以後讀者還來不及跟他混熟,他就已經變了個樣子,讀者反而沒辦法感受到那種轉變有啥驚人之處。而且……最後男女主角為什麼突然就斯哥爾摩症候群了?我不是說斯哥爾摩症候群不行,但是醞釀過程實在太粗糙,作為一個「愛情故事」也太隨便了吧?
我沒有看過阿部主演的「新參者」連續劇,所以我腦子裡的加賀恭一郎一直就是前幾本小說裡的樣子:我知道他的某些歷史(練過劍道、辦過某些案子等等),知道他辦案很細心,但是他的個性如何,總覺得不太清楚(只知道好像有點悶、有點冷淡)。但是在《新參者》裡面,加賀恭一郎的特色突然變得好清楚,而且……明顯變得好親切,親切到讓我有點嚇到(拿去跟《畢業》或者《沉睡的森林》比就知道,簡直是判若兩人)。整本《新參者》也飄著一股濃濃的人情味,讓我有一種作者被宮部美幸附身的感覺,一時之間竟無法適應(我知道我很失禮Orz)。不過每個故事裡的謎團設計,確實都漂亮得沒話說,不管你本來是不是東野迷,讀了應該都會覺得很有趣。
《追想五斷章》跟台灣已經出版的其他米澤穗信作品不太像——雖然主角是年輕人,但是一點都不青春不歡樂,整本小說可以濃縮成「黯然」二字。因為我本來就對米澤穗信比較「輕鬆」的一面沒什麼興趣(對啦我不喜歡「小市民系列」,總覺得有點刻意),反而比較喜歡他在偶然顯現的一抹陰沉(像是《尋狗事務所》最後的那個驚人轉折),《追想五斷章》就滿足了我的期待——有一種並非無病呻吟的無奈與沉鬱。(所以我很喜歡本書的第五章。)最後一個小故事〈雪之花〉,雖然故事本身並沒有特別棒,但作為整本小說的最後結尾恰到好處。
《如密室牢籠之物》這個短篇集裡,最有趣的故事或許是〈如迷家蠢動之物〉,傳說與最後謎底之間的呼應也做得最好。對於〈如首切撕裂之物〉還有〈如隙魔窺看之物〉,比較讓我感興趣的其實都是怪談的部分,但怪談部分的解釋都有點讓人失望。(隙魔到底是什麼來著?)最長的壓軸中篇〈如密室牢籠之物〉,則又暴露出三津田信三其他長篇中的缺點,就是……出場人物一堆,推理來推理去的過程卻有點枯燥,所以熬到最後逆轉出現的時候,讀者也差不多疲勞了。(所以這又是一個「愛的考驗」,考驗你的本格推理度!)
《東京歸鄉》與《三年坂‧火之夢》同樣在二○○六年拿到江戶川亂步獎。《三年坂‧火之夢》雖然有時像是很像明治時期東京旅遊指南(爆),但從頭到尾的緊張感十足,而且讀者會很關心那幾位主角的行動(簡單說,就是會對主角們產生感情)。相較之下,《東京歸鄉》就少了一點光彩。首先主角槙野的性情實在不討人喜歡(以他的工作態度來說,上司晶子對他真是太好了一點……),中間插入的一些次要情節——編輯自費出版書的流程、如何把工作上的危機化為轉機等等——雖然很有趣,卻跟案件主軸沒什麼關係;整個故事讀完之後,總覺得欠缺一些餘韻,滿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