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時效》是山秀夫在 2002 年 12 月發表《窮追不捨》後的另一本短篇連作,出版在 2003 年的 2 月,當中收錄了六則短篇故事;與《窮追不捨》類似的是,《第三時效》裡每則短篇故事的主角,都在一個虛構的警察單位服務──《窮追不捨》中是地方性的「三鐘分局」,《第三時效》裡則是層級較高的「F 縣警總部」當中的「搜查一課重案組」。不同的是,《窮追不捨》中的每個故事都是不同層級的警察,甚至還有局裡負責處理會計事務的一般職員,雖然在同一個分局工作,但相同角色在不同故事間出現的情節不多,串場時的戲份也不會太吃重;《第三時效》的角色則集中在搜查一課重案組的三個班當中,有時必須相互支援、有時難免彼此爭功,每個故事負責主線的人物雖不相同,但角色之間的互動關聯,較《窮追不捨》緊密頻繁許多。
幾個月前,在【流暢、深刻,技巧高明。《窮追不捨》】一文中略聊《窮追不捨》時,以書中同名短篇〈窮追不捨〉提及山秀夫巧妙埋藏在故事設定當中的對應元素,這樣的手法,在《第三時效》中也十分常見,以書裡的同名短篇〈第三時效〉為例,還可看出:在這本書裡,山秀夫將這個技法的操作,轉到另一個層次。
短篇〈窮追不捨〉中,主角是交通課的員警秋葉,在調查一起上班族騎自行車返家遭卡車撞斃的事故時,發現死者的遺孀竟然是自己高中時的初戀情人明子。在半公半私的探訪之中,秋葉與明子慢慢地有了某種發展,但也因此,秋葉發現讓兩人重逄的那起事故,似乎另有內情。
在這個故事裡,「窮追不捨」是先前導致秋葉被調職的事件,也是某個角色內心的感想,而在這兩處的「窮追不捨」,都有當事者表裡截然不同的思考面向。
《第三時效》中的同名短篇〈第三時效〉,則以被調到一班支援的二班刑警森隆弘觀點出發,面對的是一樁多年前的謀殺案。這宗案件的嫌犯已經逃亡多年,追溯期限即將到來,二班展開部署,希望能夠在時效結束前將犯人逮捕起訴。雖然帶領故事開展的主角是森隆弘,但佈局收線的主控者其實是二班的班長、素有「冷血」綽號的楠見雅己。
故事在森隆弘一面想著私人問題,一面在心裡對作風與自身單位截然不同的二班嘀嘀咕咕下開展,穿插著當年案件的敘述、森隆弘對楠見的批評與觀察;整個故事一直維持著時限將近的緊張步調,楠見在關鍵時刻忽然出手的下一著棋也出人意料,整體而言十分緊湊懸疑。
精采的是,楠見所有的老謀深算並不是作者山秀夫直接賦予的誇張謀略能力,相反的,讓楠見能夠謀定而後動的線索,其實在故事裡已然提及,當結局到來、森隆弘對此忽然瞭悟之際,一切算計於是顯得入情入理。
更有趣的是,在〈窮追不捨〉中發生在秋葉與明子之間的對照手法,到了〈第三時效〉裡,成了森隆弘的私人問題、案件關鍵以及楠見計劃的三方對應,不但讓看似與主要劇情沒什麼關係的私人問題與案件相互映照,甚至讓森隆弘最後的決定,隱隱帶著一種擺盪在真情與不安之間的餘韻。
山秀夫這樣的安排,並不是單純地想要技──相對於以不同階級角色構築出一個小社會樣貌的《窮追不捨》,《第三時效》呈現的是一個結構更緊密、關係更複雜的團體,就像是一家公司,雖說各部門或團隊的目標理論上都該是讓公司獲利、讓自己拿到薪水,但事實上在每個計劃執行的當下,都可能發生不同的合作關係。
有時互助協調,有時劃地爭權,上司與下屬之間可能各有盤算,協助或者壓制可能會矛盾地同時發生。
《第三時效》裡的六篇故事,單獨讀來都有這樣的樂趣,全數讀罷之後,則更能架構出山秀夫勾勒的整體圖像:透過課長、班長,以及各班刑警不同角度的眼光,相互交疊出立體的組織百態。
與此同時,山秀夫安排在第一篇、以一班班長朽木泰正為主角的〈沉默的不在場證明〉,是一個與翻供嫌犯鬥智的故事,最後一篇由一班與三班共同偵辦的〈顯影的白照片〉,則是一宗三屍血案;互不相干的兩起案件,當中卻有山秀夫偷偷埋設的一個共通點,這個點讓朽木在第一個故事裡與嫌犯周旋到底,也是最後一個故事裡兩個原來互相競爭的班合力破案的契機──如此安排,讓《第三時效》不止是六篇獨立短篇的集合,更是一個首尾呼應的完整故事。
巧妙地利用技巧,在有限的篇幅當中創造了足夠的深度,山秀夫的短篇作品看起來並不賣弄,情節也明快易讀,但倘若讀過之後讓它在心底沉澱一會兒,就會品味出層次不同的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