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寵物先生
話說日本原文小說越買越多,後果就是書架上的草越長越多,有些草甚至一轉眼就出了中文本(淚),希望今年能好好整理!每期介紹一本尚未中文化的日系推理,做為自我要求的審書誌。《冤罪者》1997「週刊文春傑作推理小說BEST 10」第十名
1998「本格推理BEST10」第六名
第118屆直木賞入圍
在折原一的
個人網頁裡,有列出兩本「自選ベスト」──也就是作者自選的生涯代表作,其中一本是台灣已出版的《異人們的館》,另一本則是今天要介紹的《冤罪者》。
提到折原一這個作家,想必讀者們會立刻想到「敘述性詭計」,由於過往擅長使用各式小說結構欺瞞讀者,造成閱讀上的誤認以達成意外性,自然打響了他「敘述性詭計」的大師名號。然而正如撰寫《異人們的館》導讀的凌徹所言,就生涯整體的表現來看,折原一其實是與敘述性詭計有著若即若離的關係,當然這也顯現出他的說故事功力深厚,使得作品不管有沒有「敘述性詭計」都是相當出色的小說。
於是我們會發現,在折原一某些懸疑作品(特別是後期的「~者」系列),敘述性詭計所佔的份量不過是整體的一小塊(甚至沒有),那些小說真正精彩之處,往往在於用許多異常心理角色驅動的懸疑線,以及某些社會議題之上。
《冤罪者》便是如此。本作是折原一至目前為止唯一入圍直木賞的小說(同屆入圍的還有北村《Turn—迴轉》、京極夏彥《嗤笑伊右衛門》、桐野夏生《OUT》與池上永一《風車祭》,最後得獎者從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它涉及了近幾十年來日本人權團體、法律學者們所不斷探討的「冤罪問題」。
先來看看簡介:報導文學作家五十嵐友也收到一封來自東京拘置所(日本羈押被告之處)的信,寄信人河原輝男是十二年前連續強暴殺人案的嫌犯,目前經一審宣判無期徒刑正上訴中,而五十嵐昔日的戀人也是這一波事件的犧牲者。河原在信中極力主張自己的清白,聲稱在警方的不當偵訊下作出假口供,要求五十嵐藉由媒體的力量助他一臂之力。五十嵐抱著過往仇恨與疑惑交織的複雜心情,前去見了河原一面,開始在雜誌上執筆專欄……
本書分為二部,第一部〈暗闇裁判〉以過去、現在二條敘事線構成。「過去」記載關於十二年前的連續強暴殺人案經緯(以報導文學形式),與至一審判決前,主角五十嵐友也的連載內容,「現在」則是敘述主角收到來自嫌犯的信之後,所採取的一連串行動,以及相關人物的採訪過程,其中還穿插河原獄中所寫的手記。第一部最後,以河原上訴的審判結果作結。
由於是以懸疑小說穿插報導文學的體裁寫成,第一部內容雖有著探討「冤罪」議題的核心,卻不似過往日本社會派小說特有的沉重與激昂。相反地,作者呈現方式是中立的,透過主角對一些在案件中持不同立場的人士(有被告後援會會長、受害者家屬代表、當年偵辦的刑警、河原獄中結婚的妻子)訪問,公平記錄贊否兩派的說法,一些冤罪的問題點(例如警方利用「刑案再逮捕」規避留置場拘留期限以進行不當偵訊)也自然浮現。
這一段也稍微提到日本著名的冤罪──
免田事件與
財田川事件。根據解說者千街晶之的說法,折原一應該是受到
小野悦男的事件所啟發寫下本作,該系列案件的內容與嫌犯被調查、起訴、判決的經緯,甚至日後的下場都與《冤罪者》有類似之處。
拜謎團安排之賜,社會議題的呈現絲毫無損本作優秀懸疑小說的特質,這點到了第二部〈だまし絵〉更為明顯。該段是記述被告河原輝男經歷再一次的上訴審判後,回歸社會的後續發展,以及其他角色日後針對河原展開的行動,從這裡開始,折原一便發揮過往作品的技法鎖定讀者目光,在高低起伏的劇情展開下,逐漸走向令人瞠目結舌的真相。
而所謂的「技法」為何?相信讀過《異人們的館》的人都會知道,「技法」主要有二:多樣的文體與病態的角色心理。
角色自述、報導文學、新聞內容、手記、書信、電子郵件,甚至還有被害者家屬寫的網頁日誌(那個時代尚未有部落格)……作者將這些文體運用自如的同時,敘事視點也不斷轉換,許多誤導讀者的玄機就藏於其中(或者是讀者自以為有什麼玄機),成為敘述性詭計的素材。
如此豐富的文體不僅便利於詭計使用,也使折原作品透著一種「無機質的日常」,彷彿讀者並不是透過小說敘事者之口去經歷故事,而是直接去閱讀故事中出現的報導、新聞、書信與網站,形成「自己也是書中人物」或「那些慘案就發生在周遭」的錯覺。相形之下,讀者體會到的戰慄會多上一層,這就是折原作品特有的恐怖感。
另一方面,作者也經常扭曲登場人物的性格,他們有的是本性偏執,有的是遭遇創傷後性情大變,這些(就某方面而言)崩壞的角色是無法讓讀者移入感情的,卻並不影響小說的可看性,反而使故事散發出迷人的色氛圍。由於題材和強暴犯有關,本書也散見一些關於「性」的描寫,使整體除了色氣息所帶來的病態刺激感外,更突顯出某種異樣的官能感。
這樣的色氛圍,自然是承襲康乃爾‧伍立奇的懸疑小說傳統:現代生活的不安在偷窺、跟蹤、擅闖民宅、強暴、殺人、放火等犯罪因子的渲染之下,於都市的夜舞台逐漸擴大,終究吞噬生活於其中的人。
本書的後半部就是「一群壞掉的人們」所上演的懸疑劇場,透過折原一巧妙的佈局安排,結局仍具備足夠的意外性。儘管並不如《異人們的館》那般曲折離奇,但結合前半部對於「冤罪」主題的著墨,本書因此有了深度,成為披著社會派外皮並兼具解謎趣味的懸疑小說,得以入圍直木賞。
最後順帶一提,據千街晶之所述,折原一是美國作家Richard Neely的書迷,作品內也有多處向他致敬。Richard Neely寫的小說並不算多,但在日本譯作的評價都很高,其中《A Madness of the Heart》被千街評為最高傑作,兩人作品最大的共通點就是懸疑小說加上強大的意外性──甚至結合敘述性詭計。雖說Neely的書已經很難找了,個人希望還是能引進台灣啦(當然折原一的作品也是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