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出生於大阪,畢業於東京國際基督教大學教養學部,主修法文,畢業之後返回大阪,在外資商社工作。入社第九年,為了排遣夜晚的暇無聊,某些時候也想要完成白天殘留的工作,於是使用紅利獎金七十萬日幣,買了第一套個人電腦,開始有機會利用個人電腦書寫一些與白天工作無關的文字。一九八九年第一部作品《追殺李維拉》就入圍「第二回日本推理懸疑大獎」最終候補,翌年以《抱著黃金飛翔》一舉奪下「第三回日本推理懸疑大獎」。接下來的兩年之間,陸續以不同長短篇作品入圍各大文學獎項並受賞,甚至在一九九三年以《馬克斯之山》獲得「第一〇九回直木賞」肯定,該作品還同時攻下「第十二回日本冒險小說協會大賞」與一九九四年「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的國內作品第一位,「週刊文春推理BEST10」第一位,總銷售量突破一百萬冊。
《馬克斯之山》發表之後,普遍被讚譽為警察小說的最高峰,雖然是堅硬的文體,嚴肅厚重的主題,卻靠著縝密的人物描述,壓倒性的真實臨場感,超越「刑警與犯人」「善與惡」等單純的推理元素,豎立「本格社會派小說」的典範。往後更發展出主角人物「合田雄一郎」系列,甚至吸引不少書迷成為「合田」的忠實追隨者。
從此村似乎就被定義為「厚重與細緻縝密的社會派小說家」,她本人也豪不諱言,因為出生在大阪灣岸一帶的工業區,從小在製鐵小工廠的耳濡目染之下,觀察操作機械的人,傾聽那種環境之下盤旋的聲響,都成為她書寫的基本元素,字裡行間自然流露出一種拆解式的真實性。對機械的喜愛,使得村的寫作風格向來以「細密取材」著稱,以《馬克斯之山》為例,讀者往往在閱讀過程中,藉由文字穿透眼球,逐漸在腦袋建構出畫面,誤以為自己就站在暴風雪來襲的午夜山徑,或坐在警視廳某個早晨會議的靠窗座位,甚至錯覺自己就跟合田雄一郎熬夜一整晚,一大清早趕電車到案發現場,戴著白手套掀開封鎖線就開始搜索犯案的蛛絲馬跡。透過村的小說佈局,讀者甚至在呼吸吐納之間,就能嗅到事件發生當時的氣溫,濕度,花粉含量……那是村特有的書寫魔力,其鉅細靡遺、不錯過任何蛛絲馬跡的叨叨絮絮,甚至讓人有一種喘不過氣來的速度感與重量。
但是「村流」的小說取材並非如一般人想像那般,既不拍照也沒有錄音,更沒有手寫記錄,她認為資料取得有很多管道,「資料」並不是她取材的對象,「而是空氣」。找到故事背景貼切的空氣,大概就能緊密抓住讀者的心,一直到故事最後,都能夠被作者一路牽引,如此一來,小說應該就具備九成的架構,足以決定勝負,這是「村流」的取材模式和用意。
對於初次閱讀村作品的讀者來說,難免對作者執著於細節描述的文字感覺好奇,尤其以《馬克斯之山》這樣的故事背景,既要具備山岳知識,又要有檢警體系的常識,甚至警方辦案小組與媒體記者之間的閃躲互誘,以及兇手做案工具的描述等等,或僅僅是幾位辦案警察的對話、情緒、個性、焦慮感與案件之間的權力拔河,從小說一開始看似紛沓的線索佈局,難免就會在讀者的腦袋之中出現實體畫面,然而這些線索既有時間縱軸的因果關係,又有地域情境與命案的牽引,對讀者而言,其實就是一種挑戰。
讀者彷彿化身為警察的一份子,閱讀過程就是抽絲剝繭的辦案。正如同村的細密取材所營造的小說情境,也就是環繞故事周圍的「空氣」使然,這部長篇小說,除了在一九九三年由早川書房發行單行本,更在二〇〇三年改寫,由講談社發行文庫本,也曾在一九九五年改編為電影,由崔洋一執導,中井貴一、荻原聖人、名取裕子擔綱演出,二〇一〇年底更二度改編為WOWOW連續劇,由此可見,這部長篇小說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跨越十數年,實力不容小覷。
《日刊體育報》曾經對村進行過一次專訪,執筆記者原本以為,既然寫出那般動搖讀者情緒的冷靜作品,必然是沈默寡言的恐怖角色,沒想到本人竟然是一位看似普通的歐巴桑。一個人獨居,四隻貓相伴,既不在半夜寫稿,也就過著如尋常人的規律生活,早起,打掃,洗衣,寫作,該吃飯的時候就做菜,黃昏會出外購物,晚飯之後,過著上班族加班一樣的生理時鐘,繼續寫作,午夜零時之前,必然入睡。
村認為寫作是一件理性的事情,要說那是事務性的工作也行,如同油漆工人一樣,每天規律地粉刷牆壁。
也許就是如此規律的寫作,縝密的取材,營造小說情境周圍適切的空氣氛圍,因此造就村作品的特殊氣味。那麼,歡迎進入村的小說世界,請記住每一個關鍵,關於時間、地點、情境、暗示,都很重要,那不僅僅是破案的提示,那還是人生的線索,倘若錯過,就可惜了。■
作者介紹:小說與散文書寫者/部落客/偏執的日本小說迷。
★獨步5週年經典大作《馬克斯之山》將於
6月2日和你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