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思一:推理小說中有犯罪、殺人情節,會對兒童心智造成不良影響。真的是這樣嗎?君不見兒童版的亞森‧羅蘋、福爾摩斯充斥坊間,這些小說就算是兒童版,經過刪減、修改,裡頭還是保留了犯罪、殺人的情節,台灣這麼多兒童讀了這些作品,全部都受到了不良影響嗎?不要說台灣了,國外的孩童讀了這些作品,有因此而有不良影響嗎?答案應該是否定的。相反地,這些作品還因此被列為文學經典名著。更何況,除了推理小說的許多兒童讀物中,難道就沒有犯罪或殺人情節?世界文學名著兒童版、古典文學兒童版,這些作品中都沒有犯罪殺人情節嗎?按照這種邏輯,小朋友是不是連電視新聞、報紙都可以不用看了?因為新聞跟報紙中充斥比小說更多的犯罪殺人情節,在我看來,真要比較的話,報紙新聞的犯罪殺人情節比起小說更會對孩童產生不良影響,因為那些情節是沒有經過修飾與設計的。如果我們同意小朋友可以看新聞、報紙,可以看有犯罪殺人情節的世界文學名著、古典小說,那我們便沒有理由禁止小孩閱讀推理小說。
迷思二:推理小說都是跟殺人有關。會有這種想法,表示對推理小說的認識非常狹隘。如果你讀過福爾摩斯,你一定知道其中有許多故事不但跟謀殺案沒有關係,甚至連犯罪行為也沒有。推理小說是破解謎團的小說,這個謎團不必然要是謀殺案,或是其他犯罪行為。大多數推理小說會環繞在犯罪的原因是因為,犯罪是製造謎團最快速的方式,只要有犯罪發生,就會伴隨調查行為,但這並不代表調查行為只能由犯罪事件帶起。除了福爾摩斯之外,有不少推理作品是不關乎謀殺案或犯罪的,因此認定推理小說必定牽扯謀殺案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迷思三:讀者會模仿推理小說中的情節犯罪。很多人擔心推理小說是犯罪教科書,讀者會模仿裡頭千奇百怪的犯罪手法。推理小說中描述的多是智慧型犯罪,犯案手法巧妙,萬一讀者學起來怎麼辦?事實上,筆者身為推理小說的作者,可以很篤定地告訴大家,推理小說中的犯罪手法根本無法模仿,一旦有人模仿,大概立刻就會被識破了,根本不需要名偵探出來破案。這是因為推理小說中的犯罪詭計都是作者設計好的,必須天時、地利、人和兼具,才能成功,很多很難達成的先決條件都是作者預設好的,這些預設條件在現實生活中成立的機率不是沒有,但要所有條件皆備,加上後續條件成立,這樣的可能性基本上趨近於零。世界上有哪件罪案完全模仿推理小說犯案?會這麼做的人是相當愚蠢的。不相信的人可以抓一本推理小說來讀,然後試著模仿。相信我,你很快就會放棄,因為實行上有太多困難。
迷思四:推理小說很難讀、很硬、很複雜。這也是對於推理小說的認識不夠全面所造成。有部份的推理小說的確是這樣,但不是全部,全視作者的寫法而定,有些故事看似有複雜的謎題,但實則易讀好懂,甚至很浪漫;有些明明沒有複雜的謎題,行文方式卻讓人寸步難行。這種狀況其實不是只發生在推理小說,其他類的小說也很常見。因此認為推理小說難讀、複雜、很硬……不過是一種刻板印象。就像我們認為「女生一定是怎麼樣」或者「男生一定是怎麼樣」。
其實只要多讀幾本推理小說,這些常見的迷思就會自動被破除。人們的迷思常常是來自缺乏批判性思考的能力,而在所有的文學作品當中,最強調批判性思考的就是推理小說。光是這點,就足以構成不得不讀推理小說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