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也沒有看完的《綁匪的女兒》,就……就只是單純的沒看完Orz。更精確地說,我看了一半以後有點失去耐性,直接跳到後面去看解謎部分(覺得設計滿巧妙的),其他部分就沒補完了。大家可以參考呂仁對這本書的正面評價(
http://lueren.pixnet.net/blog/post/26501107),他覺得這本小說在處理翻案動機、線索和解謎方式的時候都很有說服力。不過他也提到這部小說「讀來四平八穩,雖然有一點讀來像早期日本推理小說的風味(就是林白、志文時期的感覺,儘管是2003年的作品)」,這似乎是我的死穴,所以就沒辦法好好讀完了Orz。
一樣被我拆碎來讀的是《如凶鳥忌諱之物》(三津田先生對不起……),但狀況不太一樣——我跳過去看結尾以後,還是把中間的部分補讀完畢了。對我來說,三津田信三的作品往往出場人物過多、傳說考證也太冗長,顯得有點拖泥帶水,但這次故事進入後半段之後,就變得清爽許多——因為犯案範圍就限縮在一個荒島上,嫌疑犯人數也少得多了,有種舞台劇似的趣味,案件最後的解法我個人也頗為欣賞——所以,就算一堆角色一起推敲作案手法時纏繞得讓人頭昏,我還是很喜歡作者塑造出的那個情境。可是……我真希望作者有附平面圖,這樣我的頭昏感就會降低一點(淚)。
仔細想想,山秀夫的小說情節或詭計安排其實都有品質保證,我想不起來有哪一本是平庸或虛弱的,但我讀他的長篇就是很容易不耐煩到半途而廢……原因可能是他的角色大部分「四平八穩」,像我這種幼稚的人很容易讀到一半就注意力降至零Orz。讀他的短篇集就沒有這種問題了——《窮追不捨》就是短篇集,跟我有一樣症頭的人可以放心服用。而且這個短篇集裡的所有作品,不管到最後「罪人」有沒有受到懲罰,結局(對主角來說)總是有希望的,想被治癒的讀者也應該試試看。(不過你要是有嚴重的憤世嫉俗傾向,大概就會懷疑這些「希望」會不會太一廂情願。)
《蒸發》是「古典」名作重出(原作是一九七二年的作品……我覺得這個時間活躍的作家我比較不感興趣Orz)。我注意到有些讀者對書中主角的不倫之戀相當不以為然,而我個人的想法是——兩情相、男歡女愛這檔事,本質上就跟道感或責任感並無關係。(我不是在為婚外情辯護,我是在陳述某種不幸的事實。)有些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只對一個人有興趣,或者在責任感的限制下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有些人就做不到,為什麼?變數太多了,很難分析。在此不宜扯太多,我只是要警告看到「主角對婚外情對象一往情深」會不爽的讀者,還是先跳過這本比較好。
寵物先生在《白馬山莊殺人事件》的導讀裡說,東野圭吾本來替這本書命名為《鵝媽媽旅店的殺人》,後來他的編輯改成現在的書名。作者自己取的書名對我來說比較有吸引力,但是現在的名字大概比較不會造成誤會——因為這本書裡雖然有利用童謠解謎,卻沒有什麼童趣(害我失望了一下),還是很有現實感。本書對本格愛好者來說,菜色相當豐盛,最後的兩個轉折很精彩。
《死了三次的惡人》原作是一九八七年發表的,就是……很中規中矩的本格(我突然覺得本月關鍵字應該是「本格」)。主角或配角在回想四年前的回憶時,轉場的方式實在有夠樸素(「意識急速拉回四年前」之類),主角分析的過程也都很清楚地條列出來,方便是很方便,卻會覺得有點沒情調。劇情其實相當曲折懸疑,最終結局淡淡的諷刺感也很有意思(主角突然發現,他自以為聰明的推理與行動,完全在警方的算計之內),所以雖然我覺得敘述沒什麼味道,卻還是乖乖地從頭到尾看完了,還頗適合打發時間。
我總覺得我等待《後巷說百物語》的下冊等了很久,仔細看看也才一年嘛……。對我而言,「巷說百物語」系列比「百鬼夜行」系列(京極堂擔綱的系列)難讀,可能是因為我不習慣充滿破折號的古典文體(?)。雖然真正得了獎的是《後巷說百物語》,我還是比較喜歡《續巷說百物語》,《後巷說》之中的四個年輕主角,我一直不太能記住誰是誰——大概是因為《巷說》跟《續巷說》裡面的詐騙集團(爆)太討人喜歡又太有特色了,新一代的四人組總是顯得影薄。就《後巷說》的最後一回〈風神〉來講,還真的必須讀過《巷說》、《續巷說》才能真正進入狀況,明白成為老人的山岡百介為什麼會有那種心態——他覺得跟又市一行人有往來的那短短幾年,他才是真正活著的——而讀到那個有如夢想實現的結尾時,也才會覺得感動。所以……大家趕快去補完前面兩部吧,現在都還有書喔,千萬不要等到絕版才徒呼負負啊。
等我把《巧克力波斯菊》跟《陰摩羅鬼之瑕》看完,我會在我的部落格上補完感想,有興趣的朋友請稍待幾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