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臥斧
最初聽聞《告白》一書將要改編成電影時,腦袋裡閃過如下三個想法:
一、這部電影應該不會太差:因為《告白》的故事本身情節並不複雜,照原著拍攝理應不會有太多麻煩;二、這部電影也可能不會太好:因為《告白》原著裡讓每個章節出場角色以第一人稱觀點敘事的方法,除了可以推進情節之外、最重要的是可以讓讀者窺見角色內裡,但這種獨白方式不大適合在電影當中大量使用,是故,在電影版中,故事的情節可能會被保留,內裡卻不免被簡化──但如果這麼拍,就可能顯得平板膚淺。
回應文章同樣是改編,算計就遭透了
推理要素變得超稀薄 有趣的梗都不見了 只會拿槍射來設去
【2010/11/17 21:16】
URL | K 我倒不會覺得原著讓大眾容易明瞭,露骨的是怨恨恐懼等等的情緒,但裡頭人物的思緒真的有這麼透明嗎?罪惡的原貌並不像通俗小說易懂,雖然這部小說的確是以這種形式寫成的,也因此得到很多讚賞和注目,但這些大眾眼中所見的,真的是那樣複雜的心理層次,或僅是其浮面的表象和社會教育意義?
【2010/11/20 14:58】
URL | Otoko Hello K:
因為俺沒看《算計》電影版 不知究竟如何 不過這的確常是改編時的盲點 ──認為某些刺激的效果會是影像化的重要賣點 結果忘了顧及作品的主題 Hello Otoko: 您的留言不知怎的有不少亂碼 俺只好大著膽子猜測 俺私心覺得,《告白》之所以被許多讀者接受 原因之一就是把它把某些作品會經過某種處理 好留空間讓讀者自個兒思考的部份 利用角色獨白的方式寫得明明白白 不知這是不是您所謂的「浮面的表象」? 至於「社會教育意義」嘛, 俺是覺得這部作品沒怎麼去處理這個部份啦 Wolf 101220
【2010/12/20 22:41】
URL | 臥斧 其實我覺得《告白》真的如臥斧兄所說因為寫得較赤裸而容易被大眾接受。
《告白》的暗面偏向了團體欺凌,年少無知及怪獸家長這三個議題放了進去,以社會縮影作成這樣的一個群體。個人覺得由於作者用了內心獨白的形式去處理這種老梗,才導致這本小說熱賣的主要原因。 若果以一般第三人稱的寫作手法,就會略嫌有一種疏離感。 不過《告白》最讓人驚豔的或許是那種循環的惡意與喪失,學生被教導人生的道觀,但應該教導他們的老師則因喪女之痛而失去了道觀。應該管教兒女的母親卻溺愛著他們而化身怪獸家長,最後這一群學生也只學不懂推己及人,只知道世界獨我獨尊。最後整本書的角色都喪失了,老師喪失老師的資格,母親喪失母親的資格,學生喪失學生的資格,那麼他們究竟是什麼?
【2010/12/21 09:50】
URL | 小白 Hello 小白:
您說的「角色資格喪失」是個很不錯的切入點 有趣的是,教師和母親 或許並不認為她們自己「角色喪失」 而認為她們仍在執行該角色應該執行的功能 不過您提到的「年少無知」,俺倒不怎麼認為 不提那些參與團體霸凌的班上同學 主犯二人,可能都不能完全以「年少無知」視之 他們的心理狀態或許難以一言以蔽 簡單說的話大約就只好用「偏差」來形容 曾有朋友同俺說,其實《告白》每段都是日常所見的問題 但連綴起來後就變成駭人的暗 或許,讓讀者們在無意間意識到 自己成天在媒體報導上看到的社會新聞, 其實就是這團闇暗的一部份 也是《告白》讓那麼多人「有感覺」的原因之一吧? Wolf 101221
【2010/12/21 10:44】
URL | 臥斧 沒錯,教師與母親並沒有覺得自己已喪失了本身的資格,反而形成了一種角色轉換。或許這是因為悠子已經由教師的角色轉換成母親的角色,覺得自己必須要護自己的孩子(儘管是以牙還牙)。私心覺得湊佳苗在二人一組的對比安排下,令所有角色在對比下變得更鮮明(悠子與熱血老師,主犯二人,唯一一三一組的主犯二人母督與悠子),他們都是極端的存在,卻又恰恰代表了現今社會的一群個體。
的確,主犯二人確實知道自己在幹是什麼的事情,他們對自己的行為有認知,卻沒有承擔自己行為的認識。這不禁令我想起Criminal Minds的其中一集,一個哥哥因為一架模型飛機殺死了自己的弟弟,但他還感覺不到任何的悔意,劇中說這是反社會者,或許也是其中的一種偏差。 《告白》的確是因為讀者看到整件事情所有的輪廓所以才覺得駭人。或許不像在看新聞報道,若果只是看到悠子因為女兒被殺而報復學生,或許我們會覺得悠子過份。可是看到主犯二人的內心,亦不覺得兩人值得同情,再看到他的母親,更覺得原來一切形成有因。不過六個短篇連貫下來,最令我感到心寒及恐怖的是,我對所有角色都喪失了同情這一種感情。
【2010/12/21 21:28】
URL | 小白 Hello 小白:
「喪失同情」說得好 俺聽過幾位讀者在讀完之後,說這個故事很暗 但俺覺得這個故事真正令人悚慄的部份 或許是用簡單的方法 讓我們發現了自己的暗 Wolf 101222
【2010/12/22 22:39】
URL | 臥斧 我也有蠻多朋友說這個故事很暗,尤其是當大家看過電影後再翻看原著。
不過暫時在我心目中《白夜行》還是最暗的作品,始終小孩的罪竟然是由成人一環扣一環而造成,而這種罪又形成了一種永無止境的罪,東野圭吾這部作品表達出一種像是超脫社會倫理的一種暗。 不過的確如臥斧兄所言,《告白》偏向戰慄更甚於暗,湊佳苗以翻閱新聞也可以看見的校園欺凌,引伸至殺人事件,再引伸至報復。強逼學子赤裸裸地了解自己的所為,看見就算父母再如何的強大也保護不了他們,看見少年法也保護不了他們的同時,原來惡行是會得到報應。比起《白夜行》的罪行,《告白》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我們在學校或多或少都欺凌過別人,小圈子,附和,打架,吵架,原來這些小的事情,也會引伸出無盡的惡意。
【2010/12/23 10:25】
URL | 小白 Hello 小白:
是的 或許這就是《告白》讓那麼多讀者討論的原因 因為其中的惡念,就發生在日常當中 與我們愈是貼近,就愈是駭人 Wolf 110112
【2011/01/12 01:04】
URL | 臥斧 |
給個回應 |
引用本篇文章引用URL
→http://apexpress.blog66.fc2.com/tb.php/884-eac71f1f |
| 回首頁 |
|
![]() 所有讓人捨不得一口氣看完,以及沒一口氣看完根本無法闔上書本的作品。 在推理小說這龐大的迷宮中,我們期望因為獨步的加入, 能讓讀者享受迷路的樂趣,以及看到出口時恍然大悟的暢快。 Copyright © 2006-2012 APEX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
最近的更新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