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年前,《GOTH斷掌事件》只有封面設計非常低調優雅的香港青春文化版,還曾經一度絕版,所以後來香港版終於再版的時候,我還跟著團購買了一本,到手以後就很安心地塞進家中某一角(現在還一時找不到……),感覺上只是滿足了自己一時的戀物癖(=_=)。皇冠出的版本是以香港版譯稿為底,再修改掉台灣人不習慣的港式用語或者語氣不順之處,不過我並沒有去比對哪裡有差異(香港版妳到底躲到哪去了?出來吧?),只是單純地覺得感動,這本書又到處可以買得到了。在書末的後記裡,乙一說「我是把《GOTH》裡的故事當作空想的虛構故事來寫,類似吸血鬼題材的小說。」「在我的筆下,他們〔書中的兇手們〕並不是人,而是一群怪物。」或許正因如此,雖然這本書裡似乎沒有放進違反現實世界既有物理定律的元素,每篇故事也都很有「推理小說」的樣子,還是有某種奇特的夢幻感(雖然那夢是色的),有血,卻沒有腥味。除了每則短篇裡的巧妙圈套以外,另一個值得觀察的地方是兩位主角本身的變化:剛開始兩名主角略嫌平板,但隨著故事發展,他們也長出很不同的個性,結果帶來我個人很欣賞的感傷結局。
《帕諾拉馬島綺譚》裡收錄了長篇《帕諾拉馬島綺譚》跟中篇〈湖畔亭事件〉,後者可能比較合乎一般推理迷的口味,不過一開頭就有很重口味的元素:偷窺。一個喜歡利用透鏡折射裝置,在自己房間裡偷窺他人入浴的男子,突然發現自己目擊到兇殺場面;百般掙扎以後趕往現場,卻發現屍體跟血跡全數無影無蹤。怎麼回事?這個開頭實在相當吸引人。這名男子並不是出於色欲愛看裸女,他想看的是「他人自以為獨處時毫無防備的樣貌」,不分男女都愛看(這樣到底是更變態還是比較好?我實在很難下個定論),所以讀他的心聲時,讀者比較不會覺得太糟糕(吧)。接下來峰迴路轉的案情應該也可以滿足渴求謎團的讀者,但是——呃——我讀完以後並沒有忍不住想重讀,大概是因為兩位主角對我都有點欠魅力。
同名長篇〈帕諾拉馬島綺譚〉,我覺得這是真愛的考驗(爆)。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很有想像力卻缺乏積極開創性的男人,他拼了命實現自己瘋狂的夢想,最後就這樣自我毀滅。因為他的人生感覺上封閉得可怕,而我對那島上的種種景象興趣又不是很大,所以……看完以後就沒啥感覺Orz。不過,很愛「阿凡達」那種異世界的人,或許會意外地產生共鳴?此外,主角的夢想讓我意外地聯想到另一個歷史上的「名人」,曾經跟聖女貞並肩作戰的法國貴族Gilles de Rais。他從戰場退下來以後沈迷於一個奇怪的主意,他想要製作一齣以奧爾良圍城為主題的大戲,還隨便亂賣自家的城堡當成製作費,光是戲服就做了六百件,穿過一次就扔,
然後下次演出再做新的。演出期間,觀眾還可以隨意取用無限供應食物飲料。這位男爵後來也走上了自毀之路——五年之後,他因為殘殺少說八十名少男少女而被處死,據說童話故事藍鬍子的靈感就是來自於他。(這樣看來,〈帕諾拉馬島綺譚〉的虛構主角好像……還比較正常?)
《怪人二十面相》我手頭上有兩個版本,一個是剛出版的獨步版,另外一個則是品冠文化出版社的版本。品冠文化出了整套少年偵探系列二十六本,其實內容也頗為精緻,只是針對的目標確實就是小孩子,所以封面很鮮豔,臉皮薄的大人可能會不好意思在公共場所裡看(雖說這插圖其實風格很有趣),後面還附有日本推理評論家或兒童文學作家
針對兒童或少年讀者撰寫的解說,所以大人讀者可能會覺得有點不滿足;獨步版後面的附錄(戶川安宣針對亂步的少年讀物所做的解析),大概就可以滿足成人讀者這方面的缺憾。如果說到小說本身,《怪人二十面相》雖然看得出亞森羅蘋系列的影子(有些點子直接借來用了),但江戶川亂步安排得很有趣,從頭到尾都很緊湊——這時候呢,就要麻煩成人讀者不要太計較其中某些太天真單純的台詞,就可以享受到樂趣了。(唔,我忍不住要偷偷講一下:品冠文化出的那一套我雖然還沒看完,但是其中的《宇宙怪人》我實在很喜歡,很有科幻/災難小說的感覺,我被唬住了,謎底揭曉的時候大樂。)
「池袋西口公園」系列,我看到第三集就放棄了,直到現在才因為自己限定的專欄條件而讀了第八集《非正規反抗》,我的結論是……我果然是回不去了Orz。因為我對永遠不會改變的國王和阿誠覺得很厭煩,而且不迷這個配對(爆),所以無法純粹為了他們出現在書中而高興。不過真正的致命傷是,這一集裡的故事都很單薄,幾乎可說是沒高潮也沒意外,還有點一廂情願;說教的露骨程度,只比政令宣導短片稍好一點而已。如果說是用來教育日本民眾如何利用社福資源、宣導法律常識,那這本書大概還算做得不錯吧。故事中提到的議題都很重要,但掩飾不了故事的粗糙。我這麼說雖然很刻薄,不過也有一半是認真的。我腦子裡面想到的是,如果台灣有作家可以用類似的方式,把關於法律或社福資源的知識包裝在好看的小說裡為民喉舌,應該會很不錯。可是,拜託,要
好看啊……《非正規反抗》是不及格的。
島田莊司的《飛鳥的玻璃鞋》,照慣例有一些讓人覺得反應很不自然的角色、主角的行動跟神秘的手記穿插、肢解。雖然有「限時七天破案」這個噱頭在,可是不知怎麼的,我沒什麼緊張感,甚至會覺得吉敷有點……無理取鬧。(我始終覺得吉敷的正義感實在太缺乏現實感。我已經過了看到人家滿口正義就覺得很爽快的年紀了。)開頭的部分讓我一直想到福爾摩斯系列的短篇〈硬紙盒子〉(The Adventure of the Cardboard Box),不過後面當然是兩回事。我讀完以後實在沒什麼感想,但是google以後發現,某些過去沒接觸過島田莊司的讀者似乎覺得還不錯。所以我換了個角度想……好吧,這書的謎團不容易破解,推理小說該有的都有,沒有什麼成見的一般讀者拿來讀,或許會覺得還不錯。但是讀過吉敷系列裡面其他更精彩的作品,或許就「曾經滄海難為水」了。(為什麼到頭來我的口氣還是很惡劣?Orz好吧,關於這本書,請大家不要問我……。)
這就是本月的狀況。《巧克力遊戲》跟《亞愛一郎的慌亂》,雖然在獨步網站上寫的是9/28出版,我在實體書店裡翻版權頁看到的出版日似乎是10月1日,所以我就推到下個月再說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