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推理小說作家,他所創造的教士偵探布朗神父可說是歷史上最歷久不衰、最著名的名偵探之一。這位羅馬天主教神父個子小小的,貌不驚人,總是隨身帶著一把隨時會遺失的雨傘,但他的推理智慧可是異於常人,光芒四射地解決了五十二個案件,這些短篇構成了布朗神父探案全集,總共五本 。[註二]卻斯特頓總在故事中加入許多道、政治、人性的元素,加之文筆充滿文學性,使得布朗神父探案故事添了另一層深度,是推理文學史上不可不讀的經典。
卻斯特頓還寫過一篇深具影響力的論文:〈為偵探小說辯護〉(
A Defense of Detective Stories),被海克拉夫(Howard Haycraft)[註三] 認為是「可能是首次有人對此種類型作品提出嚴肅而具體的評論;而且一定是文學界名人的第一人」。
推薦作品:《布朗神父的天真》。
17. 本格推理與心理懸疑俱強的作家──安東尼‧柏克萊(Anthony Berkeley, 1893-1970)
這位英國作者是推理史上另一位經典人物,也是我個人特別欣賞與推崇的作家。柏克萊寫作事業的時間不長,從第一本推理小說《萊登庭謎案》(
The Layton Court Mystery)於1925年出版後,直到1939年,一共才寫了14年,卻也累積了二十餘本作品,其中包括許多創新大膽的經典之作。
柏克萊創造的偵探角色名為羅傑‧薛靈漢(Roger Sheringham),以現實中真實人物為模型塑造(柏克萊從未透露此人是誰),被海克拉夫稱為是「戶外的一口新鮮空氣」(a breath of fresh outside air),因為在黃金期眾多古典超人神探中,薛靈漢顯得較為貼近現實人物。
柏克萊認為本格推理小說是數學成分較重的作品,他的一系列本格推理小說最經典的一本是《毒巧克力命案》(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將本格推理一案多破的橋段發揮到極致,也可說是到了死胡同,後人無法突破的地步。有趣的是,除了數學式推理小說外,他也撰寫心理懸疑的犯罪小說,經典作品有《殺意》(
Malice Aforethought)、《裁判有誤》(
Trial and Error)[註四] 、《事實之前》(
Before the Fact) 。[註五]柏克萊認為未來的偵探小說,心理層面將超過數學成分,以現代的潮流來看,這的確是事實 。[註六]只不過像他這樣子「二刀流」的作者,本格、犯罪小說都寫得好,實在是推理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
柏克萊也是英國偵探俱樂部(Detection Club)[註七] 的創立者,不但參與其中的合作著書活動,也常常撰寫書評,是相當活躍的作家。
推薦書籍:《毒巧克力命案》。
18. 冷硬派與本格派的結合者──比爾‧普隆齊尼(Bill Pronzini, 1943-)
台灣讀者可能對普隆齊尼感到陌生,截至目前為止,他也只有一個短篇被翻譯成中文,但這位作者本身已經是著作等身的大師級人物,他於1981和1983年獲得美國私探作家協會(The Private Eye Writers of America)[註八] 的年度最佳小說獎,1987年獲得該協會終身成就獎,三次被提名美國推理作家協會(MWA)的愛倫坡獎,又在2008年獲得MWA頒發的大師獎。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近二十種語言,在超過三十個國家出版。這樣一位超級大師,小說發行中譯本恐怕也只是早晚的事。
普隆齊尼寫了上打的小說,光是他最著名的「無名偵探」(The Nameless Detective)系列就超過36本,另有超過三百篇短篇小說,還有無數的評論文章,他還編過超過二十本的小說文集。普隆齊尼也是有名的合著者(collaborator),常與人合作著書,最有名的例子是他與妻子梅西‧米勒(Marcia Muller)[註九] 的合作,寫了好幾本。
普隆齊尼的無名偵探系列是相當特異的,他嘗試將冷硬派與本格派的精髓結合,無名偵探本身是冷硬派的產物,但卻常處理本格派的不可能犯罪。通常不可能犯罪在推理小說中是由天才偵探(genius detective)所解開,但普隆齊尼反其道而行,創造出全新的風格,迄今已寫出約25篇不可能犯罪的長短篇故事。這樣子的建樹,實在是教人佩服作者的野心。
普隆齊尼於1983年編過一本文選,叫做《
The Arbor House Treasury of Detective and Mystery Stories from Great Pulps》,搜羅了許多推理史上曾刊於廉價雜誌(the pulps)、重要但絕版的作品(例如,漢密特筆下Continental Op的第一篇),這是他作為推理小說文選編纂者重要的貢獻之一。
推薦作品:《無名偵探的檔案簿》(
Casefile)[註十]
[註一]:雖然如此,蕭伯納仍稱卻斯特頓是「一個驚人的天才」(a man of colossal genius)。
[註二]:《布朗神父的天真》(
The Innocence of Father Brown)、《布朗神父的智慧》(
The Wisdom of Father Brown)、《布朗神父的懷疑》(
The Incredulity of Father Brown)、《布朗神父的秘密》(
The Secret of Father Brown)、《布朗神父的醜聞》(
The Scandal of Father Brown)。
[註三]:美國出版者、推理學者,代表作為推理研究專書《享樂謀殺》(
Murder for Pleasure)。
[註四]:改編成1941年的電影
Flight from Destiny。
[註五]:被希區考克改編成1941年的電影《深閨疑雲》(
Suspicion),但作品的「倒敘推理」成分卻因故被刪除。
[註六]:柏克萊甚至被認為是心理懸疑小說之父(the father of psychological suspense novel),尤其是《殺意》、《事實之前》這兩本拓荒作品。這兩書發表的筆名為法蘭西‧艾爾斯(Francis Iles),以這筆名發表的都是這類作品。
[註七]:1928 年創立。
[註八]:普隆齊尼本身就是該協會的第一任主席。
[註九]:也是著名的推理作家,2005年獲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大師獎,筆下最著名的偵探是秀倫‧麥康(Sharon McCone)。
[註十]:1983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