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名短篇〈感傷的街角〉,很久以前曾經收錄在林白出版社的某本推理短篇合集裡。受雇於律師事務的失蹤人口調查員佐久間公,在工作以外的暇時間以一瓶酒的代價,替一個飆車族老大尋找十一年前的初戀情人,卻意外撞見一樁謀殺案。我初次拜讀這則短篇時,其實不太欣賞——主角想查的事情對兇手好像沒那麼大的威脅性,最後兇手跟共犯卻「被迫」告知他關於命案的實情,我覺得這似乎有點牽強。故事中雖然出現了一些有江湖味道的小配角,卻沒有什麼發揮空間。這個故事當然已經有冷硬派的「樣子」了,但總覺得還沒揮灑開來就沒了,主角其實沒發揮什麼功用,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只是看著案子開始又結束而已,所以我對他的「感傷」也沒啥共鳴。對我來說,此系列的前兩篇很像是「活人畫」,缺乏冷硬派小說常有的生猛動感。
接下來的〈終曲的碎片〉,也有類似的缺憾——佐久間幾乎只是某事件的單純觀眾(所以我不明白最後他哪來那麼多感觸)。但是在第三篇〈被漂白的夜晚〉裡,他終於開始「動」了,把看似不相關的線索連起來,破解了命案(不過他把線索連起來的方式,還真是太飛躍性了一點)。在下一篇〈看不見聖誕老人〉突然變成很常見的本格謀殺案內容(在人來人往的劇場中,幾分鐘前還在舞台上的要角,竟然穿著戲服「割喉自殺」),這當然突兀,殺人動機也很突兀——可是從這一篇開始,主角跟配角之間的吐嘈變得很自然了。
再來的〈灰色的街道〉,連主角對於旁人(委託人永谷夫人)的諷刺性觀察也變得有趣了。對我來說,讀冷硬派作品的好處就是「連跟案情無關的部分都好看」,重複讀也不會無聊,這個系列從這一篇開始具備這種魅力了。最後的兩篇,算是壓軸的精華,尤其是在〈在十二月奔走的偵探〉裡,從第一篇起就每回出場的配角澤邊,終於魅力大爆發——作者總算是(?)開發了澤邊這個角色的潛力,佐久間跟澤邊之間的互動撐起了足夠的戲劇張力,讓這個故事一路順暢地奔馳到終點,從頭到尾絕無冷場。這篇壓軸作品讓我產生了信心,接下來的佐久間系列一定會更好看吧?我現在正期待著下一本。(不過出版社打算出的「下一本」,就是二○○○年的長篇作《於心而言,過於沉重》,這時候佐久間公已經是中年人了啊……不知道會不會整個氣氛差很多,澤邊還在不在呢?不過澤邊這個角色實在太帥了一點,搞不好不太適合變成現實世界的中年人?)
閱讀短篇集《感傷的街角》,其中一層樂趣就在於看作者慢慢進步,而且短篇讀起來很省力。如果願意多花一點點力氣,就讀《恐怖分子的洋傘》吧。在臉譜新版本的書腰上,印著當初亂步獎評審委員的授獎理由,五個人裡有三個稱讚本書裡高明的對話,阿刀田高還說:「得獎作的文章比什麼都好,寫『人走路,電車開動,狗叫』,這種很普通的情景也很有味道。」他說的可沒誇張。小說就應該是這樣啊!台灣出版過的藤原伊織作品,除了他最初的長篇《恐怖分子的洋傘》,就是最後的長篇《天狼星之路》(怪流氓淺井還有在這本書裡跑了一下龍套喔XD),自始至終,他的文章都是那樣害。真希望有哪家出版社可以把中間的部分補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