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蒂的推理作品有許多原創的表現,例如《一個都不留》(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便是「暴風雨山莊」
[註一] 的開山鼻祖;另一本名作
[註二] 把文學中的一個重要技巧「不可靠的敘述者」(unreliable narrator)
[註三] 首度用入推理小說中
[註四] ,也就是後來日本推理小說中所謂的「敘述性詭計」。克莉絲蒂作品中也包含許多經典的推理設計,如《東方快車謀殺案》(
M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羅傑‧艾克洛命案》(
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中完全無法設想的兇手;《尼羅河謀殺案》(
Death on the Nile)、《艷陽下的謀殺案》(
Evil under the Sun)中巧妙的殺人手法……等等,充分展現出作者的推理天份。
克莉絲蒂所創造的神探赫丘里‧白羅(Hercule Poirot)是歷史上唯一一位訃聞能登上紐約時報的虛構人物
[註五] ,單由這點來看,便可了解克莉絲蒂作品的強大魅力。「謀殺天后」
[註六] 確實當之無愧。
推薦作品:《一個都不留》。
14. 紐西蘭犯罪之后──奈歐‧馬許(Ngaio Marsh, 1895-1982)
馬許是推理小說黃金期四大女傑之一,也是紐西蘭最傑出的犯罪小說作家之一,學習藝術出身的她也是戲劇導演,對紐西蘭的戲劇發展貢獻極大。也許是藝術陶的緣故,馬許的小說洋溢著精緻高雅的文學體質,這種氛圍是其作品的一大特色。
馬許共寫了三十二部長篇,以及一部短篇集
[註七] ,長篇故事偵探主角全由英國犯罪調查局警官羅力克‧艾霖(Roderick Alleyn)擔綱。馬許的小說全遵照同一條公式:前四分之一鋪陳故事人物及背景,行文風格及氛圍讓人誤以為在閱讀純文學作品,以這個意義而言,可說是全書最棒的部份。之後謀殺發生,故事才轉入推理小說的調性,艾霖豋場,盤問嫌犯,警方調查佔了故事的大半,然後艾霖發現破案關鍵,揪出真凶,故事落幕。雖然每本小說都是公式化的鋪陳,但推理的水準卻相當統一,沒有驚天動地的推理設計,但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看穿真相,比起一些大起大落的推理作家,馬許的穩定性顯然更勝一籌。更何況,小說本身的文學體質以及人物刻畫更是彰顯了作者深刻的寫作功力。深厚的戲劇涵養,讓馬許刻畫、安排角色的功力相當優秀。
為了紀念馬許,紐西蘭的坎特伯里大學(她的母校)中一個430席位的劇院就是以她命名。而她在Cashmere Hills的家如今也改成奈歐‧馬許博物館,開放遊客參觀。
關於馬許的傳記書籍有兩本:英國作家兼出版商Margaret Lewis所寫的
Ngaio Marsh, A Life(1991),以及紐西蘭藝術史學家Joanne Drayton的
Ngaio Marsh: Her Life in Crime(2008)。
推薦書籍:《貴族之死》(
Death of a Peer)
[註八] 。
15. 寫實派的不在場證明大師──傅利曼.威爾斯.克洛弗茲(Freeman Wills Crofts, 1879-1957)
黃金時期的三巨頭是艾勒里‧昆恩、約翰‧狄克森‧卡爾、阿嘉莎‧克莉絲蒂,另有四巨頭一說,這第四位便是克洛弗茲。
克洛弗茲生於都柏林,是鐵路工程師,顯然本業對他的小說風格有著極大影響。他的作品風格偏向寫實,書中主角不是天才型的偵探,而是苦幹實幹的平凡警察。他最有名的偵探角色是法蘭契探長(Inspector French),常在克洛弗茲的小說中擔綱主角。
身為工程師的克洛弗茲,寫起小說有如數學般精密,佈局扎實且複雜;由於詳細描寫警方辦案過程,他也是警察程序小說的前驅者,貢獻卓著。1920年的處女作兼成名作《桶子》(
The Cask)是一部破解不在場証明的傑作,其中犯罪細節的設計之巧妙,令人拍案叫絕。日本推理作家鮎川哲也於1956年發表的名作《色皮箱》(黒いトランク)便是向《桶子》致敬的作品。
克洛弗茲在推理圈的評價相當高,就連對解謎推理無甚好感的冷硬派大師雷蒙‧錢勒都認為克洛弗茲是古典推理作家中「最扎實的一位」
[註九]。相較於許多黃金期作家現今於書市的絕蹤狀況,他的三十六本作品至今都尚未絕版,可見其歷久不衰的魅力。
推薦作品:《桶子》。
[註一]:推理小說專用術語,意指故事場景是對外封閉的場所。《一個都不留》描述十個人被暴風雨困在孤島上,接連遇害。此後暴風雨山莊便泛稱此類模式的故事。
[註二]:為免洩底,此處不寫出書名。
[註三]:意指故事敘述者的可信度是有問題的,但讀者一開始並不能知曉,因此能夠達到欺騙讀者的作用。
[註四]:韋基‧柯林斯(Wilkie Collins)的《月光石》(
The Moonstone)也可歸類為「不可靠的敘述者」類別的小說,不過克莉絲蒂的設計創立後來推理小說敘述性詭計的典型,影響較為深遠,說她首創推理小說的敘述性詭計並不誇大。
[註五]:白羅於1975年的《落幕》(
The Curtain)中逝世,紐約時報以頭版刊登訃聞。
[註六]:克莉絲蒂被稱為「犯罪之后」(Queen of Crime),謀殺天后是台灣出版社所給的稱呼,字眼不同但意義相同。
[註七]:Death on the Air and Other Stories,1995年才集結出版。
[註八]:英版原名:
Surfeit of Lampreys。
[註九]:"the soundest builder of them all when he doesn’t get too fancy"(不要太異想天開時,是最扎實的一位)。這段原文出自錢勒1944年的一篇論文〈謀殺巧藝〉(
The Simple Art of Murder),後來於1950年與另八篇短篇小說集結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