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私心認為,伊坂幸太郎的《重力小丑》一書,核心主題在探討所謂「家庭」──這個在傳統裡被認定為以「血緣」與「婚姻」為連結主幹、「收養」(或者加上『同居』)為附加支線的共同生活單位,一直被賦予種種包括成長、教育、互助及延續生命等等價值;為了探究這些關係,伊坂利用箇中元素設計了故事中的連續塗鴉及縱火案件,並讓角色們在偵辦案件的過程當中,檢視反思所謂「家庭」的真正意義。
在《重力小丑》的小說版本當中,泉水、春以及父親三個業餘偵探的案件偵察過程,其實是很有閱讀趣味的,若是將案件裡外的種種線索對應到「家庭主題」當中的不同元素,還能獲得另一層的思索體會;但這樣的故事要改編成影音版本,是否還能保持相同的魅力?
從上映的電影版《重力小丑》看來,擔任改編腳本工作的相澤友子以及電影監督森淳一,對主題的選擇其實是有所取捨的──他們將重點放在家人互動的溫暖面向上,保留原著當中的重要對白來加強效果,將推理查案的部分簡化刪節,只保留推動劇情的必要部分。
這可能是覺得滿意的朋友們滿意的主因,卻也可能是不滿意的朋友們挑剔的部分──因為簡約了查案的部分,以致於某些趣味無法呈現,最後關鍵出現的方式,也實在不夠精采。雖然這部片俺看得頗開心,但也必須承認:或許在編排與取捨當中,還可能要有更適切更細緻的改編動作。
接著想起前陣子看的電影版《隔離島(Shutter Island)》。
《隔離島》的小說原著是丹尼斯‧勒翰(Dennis Lehane)的作品,由擅長幫電影的大導演Martin Scorsese搬上大銀幕;故事描述一九五○年代,美國聯邦警探泰迪(Teddy Daniels,由Leonardo DiCaprio飾演)及搭檔奉命登上波士頓外海的一座孤島,調查島上精神病院當中一名患者憑空消失的離奇案件。隨著暴風雨來襲,被困在島上的兩名警探發現,不但消失案件疑雲密布,這個獨立於離島的精神病院當中也疑點重重,連泰迪的登島目的甚至他的背景,都有許多與表面所見不同的文章。
說起來俺認為《隔離島》原著的核心其實埋得更深,許多意象連結到「一個人無法完全了解另一個人」這樣極端孤寂的感受上頭,不過勒翰在外部包裹了兩層情節:一是以病院及泰迪的精神狀態為主的心理驚悚劇碼,另一則是泰迪拿到了密碼般的線索,抽絲剝繭想要解開患者失蹤、甚至小島真正祕密的古典推理情節。
導演Scorsese以及負責改編劇本的Laeta Kalogridis,選擇的處理方式比前述的森淳一和相澤友子更極端──《隔離島》的電影版本幾乎將古典推理的部分全數移除,僅保留了一點點密碼探案的橋段,而且也不靠這個設定來推動情節;被保留下來的,是關於精神驚悚的部分內容:泰迪揮之不去、夢魘般的回憶,他被困在島上而且案情陷入膠著的緊張,泰迪的頭痛症狀,以及他必須與不友善的警衛及看起來不懷好意的醫護人員共處的壓力。
這樣的取捨讓俺當初看完電影時有點兒不甚滿意,也有沒讀過原著的朋友表示「因為這樣演,所以大概到一半就知道真相會是什麼了」;不過事後再想想,在無法兩者兼顧的情況下,將重點放在編導擅長表現、影音適合發揮的題材上頭,或許是比較安全的作法,況且,在這部作品當中,Scorsese選擇表現的改編重點,與古典解碼推理情節相較,是更接近原著核心的議題。
將文字作品改編成影視戲劇,雖然有現成的故事以及原著讀者組成的基本觀眾,但也無法避免「沒讀過原著的話能否單純享受觀影樂趣」以及「原著讀者能否接受改編作品內容」的挑戰;更麻煩的是,優秀的大眾小說,因為以讀者容易接受的文字、撩撥情緒的場景及橋段來包裝,所以埋在內裡的動人主題,經常更難呈現在聲光衝擊最為直接的影音作品裡。表面的情節不難拍攝、深入的討論不易呈現,就算是某些大家覺得「充滿畫面」、「電影感十足」的小說,都不見得真能改編成有趣的片子──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小說改編成電影後大多流於俗濫,原因大抵在此。
扯得遠了,回頭談電影版《重力小丑》。
其實看完電影後,之所以會詢問許多朋友意見,原因並不是想替電影公司做市調,而是俺在片中一景,驚鴻一瞥地發現原作者伊坂在其中客串,待要確認,鏡頭已轉;隔日遍詢看過電影的朋友,發現居然沒人瞧見,無法確認自己所見,實在彆扭。
是故,如果您在這部電影,也注意過課堂一景中坐在加亮和岡田義後頭那排、在兩人中間對著鏡頭傻笑的那人,請告訴俺。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