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輩的答案自然是避重就輕地撥掉了問題,不過事實上,神經外科仍未完全取代心理學說的位置,許多精神病癥的成因,至目前為止依舊未有定論,再怎麼確定引發情緒的體內生化變異,原初誘發情緒的心理因素也不該忽視,甚至有些研究,或許該是兩門學問相互合作,才有可能開創新局的。
比如說:夢。
對夢的研究其實自古就有,不過無論是占夢解夢,都’或多或少帶著神祕色彩,直到佛洛伊(Sigmund Freud)在1899年11月出版《夢的解析(Die Traumdeutung)》,指稱「夢是慾望的滿足」,藉著分析夢境便可理解潛意識後,夢的研究,才開始有了雖然不頂周延圓滿、但「有理可循」的科學分析步驟。
麻煩的是,時至今日,對於夢的研究大部分都還是不夠直接,各類實驗的方式要麼就是在給予計畫中的誘發刺激後,在受試者經歷動眼睡眠期(Rapid Eye Movement,縮寫為REM,是睡眠週期中的淺眠期,多數清醒後能清楚回憶的夢境,都在此段時期發生)時將其喚醒,詢問方才的夢境內容,與實驗計畫比對,不然就是以電子造影設備監看腦部活動,藉著不同部位的活化反應,推測受試者的夢境反應。
要是以新科技研發一種儀器,能將夢的內容轉成可供觀察的影像,豈不是直接許多?
筒井康隆的《盜夢偵探》,當中就出現了這種設定。
《盜夢偵探》是筒井康隆在1993年出版的作品,2006年被動畫監督今敏改編為動畫長片,人稱「才叔」的筒井康隆原來就具備演員身分,在本片中也應邀與監督今敏搭檔,替兩位劇中角色擔任配音。
小說當中用來進行夢境治療的PT(psychotherapy)儀器有二,一是類似浴帽的感應頭罩(小說裡戲稱為「蛇髮女妖頭罩」),另一則是更加先進、利用生體電流即可驅動、還可以無線傳輸資訊的「DC mini」;這樣的儀器不但可以讓治療師在現實當中觀測患者的夢境,做為事後的分析資料,必要時還可以將自己的意識滲入其中,直接涉入夢的情節。
也就是說,雖然應用的似乎是時代較近的高科技產物,但真正進行的,其實是自佛洛伊以降一脈相承的夢境治療方式;而且,在侵入患者的夢境時,治療者等於處在他人的意識當中,患者夢中的規則將比治療者的意識更加有力,治療者如何在這種處境下提供協助?於是成了一個有趣的議題。
尤有甚者,倘若有些夢境裡頭的物事反向掙出幻想之境、進入現實當中,那會發生什麼狀況?
《盜夢偵探》的劇情,便在如此虛實互相影響的情況下展開。
以故事而言,動畫版本刪去原作當中較多枝節,將主題聚焦、進程縮短,加入部分新元素,並以今敏擅長的蒙太奇剪接手法,搭上平澤進既華麗歡樂卻又隱隱有種悚慄感覺的配樂,創造出目不暇給的瑰麗紛亂夢境;而原著當中的時序較長、出場角色較多,除了「以夢境探測儀器進行心理治療」及「因儀器失蹤而白熱化的精神療養院內鬥爭」兩條主線外,還加入了大量神話象徵、祕教儀式,以及用在心理治療當中解析夢境的手法。兩者相較,各以該形式中適合的表現方式緊扣主題發揮,各有其可觀之處。
不過在原著當中,因為能有較大篇幅容納描述角色的背景及心理狀態,故較動畫版本多了一層值得思考的想法:雖然夢境是虛、生活是實,但《盜夢偵探》當中的幾個角色,在現實當中其實都處於某種困境,卡在一個自己並不完全欲求的職位上,被迫要扮演某種角色,反倒是在夢境當中,他們才能夠全心發揮、表現自我──從這個層面上來看,何者是虛、何者是實?似乎就有了不同的觀點。
另,劇中的惡黨,在動畫中加入了某些現實的因由,而原著當中的為惡起因,雖與現實有關,卻屬於精神層面;一直到接近劇末時的神話象徵大量出現,除了呼應心理學派發展伊始時常引用的希臘神話意象外,也是故事當中不同文化精神根源的外顯表現。
在夢裡找造成現實困擾的癥結,而現實當中的爭鬥最後以夢的規則解決──《盜夢偵探》的雙線故事在中途合而為一,虛實互濟地邁向結局,這是夢與現實相互依存的華麗戲碼,也是才叔再一次的精采演出。
倘若把當初詢問作家前輩的問題拿去請教才叔,不知他會如何回答?
或許,《盜夢偵探》,就是他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