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Crippen & Landru出版社於1999年出版的《The Tragedy of Errors》是昆恩的最後一本長篇小說,但僅由昆恩之一的丹奈完成大綱,李尚未將其完整小說化便過世了。這本書以大綱形式出版,書的後半部蒐羅了多篇追憶昆恩的文章,由其朋友、親人或推理界人士所撰寫,內容包羅萬象,除了作品介紹與評論外,也包含了對昆恩私人生活的描寫,欲更加深入認識昆恩者不能不讀。從這些文章中可看出艾勒里‧昆恩在推理史上所留下的足跡之深,無法忽略。
縱然昆恩的作品如今在英語市場已幾成絕版狀態,這並不改變他身為偉大推理作家的事實(更何況他還身兼傑出的評論家、編輯、推理傳教士)。我認為昆恩的影響力持續以各種方式支配著推理文學至今(尤其是日本),因此即使在2010的今天,以推理小說的領域而言,「
Queen is still the king」
[註一]!
推薦作品:《Y的悲劇》(
The Tragedy of Y)。
2. 無人能望其項背的密室之王──約翰‧狄克森‧卡爾(John Dickson Carr, 1906-1977)
推理小說黃金時期(the golden age)所謂的三巨頭(the big three)指的是艾勒里‧昆恩、阿嘉莎‧克莉絲蒂,還有約翰‧狄克森‧卡爾。這三位都是質量俱精的本格推理大師,而卡爾的作品量與克莉絲蒂並駕齊驅,都達到八十冊之譜。
卡爾被稱為「密室之王」,可說他是全宇宙最了解密室的男人,他的經典《三口棺材》被票選為史上最佳密室推理小說
[註二],密室之王絕對當之無愧。
卡爾不僅是設計詭計的高手,也是說故事、營造氣氛的高手,還有哪一本書比《阿拉伯之夜謀殺案》的說故事技巧更為高超?還有哪本書比《耳語之人》的氣氛營造更為成功?克莉絲蒂、榭爾絲(Dorothy Sayers)皆對卡爾的寫作才華表達高度讚賞,英國文壇教父馬丁‧艾米斯(Martin Amis)
[註三]也認為卡爾的《歪曲的樞紐》不但是一本英文推理小說經典,更是擁有偉大價值的作品。
除了對推理小說創作的貢獻之外,卡爾在推理學術研究方面的成就也相當卓越。他曾為福爾摩斯的作者柯南‧道爾寫了傳記《柯南‧道爾的一生》,這本書為他贏得了1950年的愛倫坡特別獎。卡爾還曾經在1936年出版一本書——《The Murder of Sir Edmund Godfrey》,這是一本懸案研究的著作,他在書中針對一件1678年的著名政治謀殺懸案提出合理的破解。
卡爾的影響力持續至今,我認為現今流行的日本漫畫《金田一少年之事件簿》毫無疑問正是卡爾小說風格影響下的產物,日本與法國也都還存在卡爾風格的繼承者(二階堂黎人、保羅‧霍特),密室之王的魅力可見一斑。
推薦作品:《三口棺材》(
The Three Coffins)
[註四]。
3. 世界短篇推理小說之王──愛華‧霍克(Edward D. Hoch, 1930-2008)
2008年沒有比霍克的逝世更令人感到傷感的了,他是當代少數仍堅持本格推理的大師,也是推理小說黃金期殘存的見證者,他的逝去昭告了古典推理小說的堡壘又毀去了一塊。
霍克以短篇小說見長,他曾立下一生寫超過千篇短篇的志向,而在他去世之時,數量已超過九百篇。他也創下了連續三十四年在每期《EQMM》(
Ellery Queen's Mystery Magazine,艾勒里‧昆恩創辦的推理雜誌)刊登作品的紀錄(1973-2007)。他也是首位完全以短篇小說成就獲得美國推理作家協會大師獎(2001年)的作者。他筆下的系列人物不計其數,以破解不可能犯罪為主題的山姆‧霍桑醫生系列在日本尤其受歡迎。
著名偵探小說作家勞倫斯‧卜洛克曾在《卜洛克的小說學堂》一書中提過,寫短篇小說比寫長篇還難,因為短篇小說非常倚點子與創意,因此他非常佩服愛華‧霍克,他是那種一有點子就能在一星期內完成一篇短篇推理作品的人,更何況是紮實的本格推理。
我們只能期待能有出版社盡快整理出霍克的所有作品,出版全集,讓珍貴的文學遺產得以得到妥善保存。
推薦作品:《鬼使神偷》、《妙手神偷》(
The Velvet Touch)
[註五] 。
[——待續]
註一:中譯:「昆恩仍是王者。」在英文中,queen的原意是「皇后」,用作人名則音譯為「昆恩」。因此本句有用皇后對比國王的雙關語意味。事實上,美國出版社的確曾在昆恩的短篇集《Queen's Experiments in Detection》封面上使用過這句話當作宣傳詞:「Sixteen brilliant and audacious new bafflers-fresh proof positive that Queen is still the king.」
註二:這個票選結果收錄於美國推理作家愛華‧霍克編纂的密室短篇小說集《All But Impossible》的導論中,霍克邀請了十七位英美推理作家及評論者選出自己最喜愛的密室作品,再綜合其結果。
註三:艾米斯享有國際盛名,但對台灣讀者而言可能感到陌生,至今只有《夜車》、《時間箭》兩本中譯,其父金斯利‧艾米斯(Kingsley Amis)也是相當有名的作家。
註四:這是美國版的書名,1935年英國版的書名為「空心人」(
The Hollow Man)。
註五:這本書於台灣出版時被拆開成兩本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