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寵物先生
話說日本原文小說越買越多,後果就是書架上的草越長越多,有些草甚至一轉眼就出了中文本(淚),希望今年能好好整理!每期介紹一本尚未中文化的日系推理,做為自我要求的審書誌。《クラインの壺》
1990「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第五名
1989「週刊文春傑作推理小說BEST 10」第七名最近為了寫某篇文章,我開始挖出書櫃那些岡嶋二人的文庫本,第一部著手閱讀的便是這兩位仁兄的分手作(拆夥前最後一部作品)《クラインの壺》,不僅是因為這本在岡嶋二人的創作年表有著重要地位,另一個原因在於它的題材,與拙作《虛擬街頭漂流記》有若干相符之處。
在台灣,若提到與「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有關的推理作品,許多讀者會立刻想到森博嗣,他的《全部成為F》與《有限與微小的麵包》都有VR相關的描寫(後者更有技術上的深入探討)。然而就年代而言,岡嶋二人的《クラインの壺》才是正宗始祖。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年輕人上杉彰彥,他參加電玩徵文獎的作品《Brain Syndrome》因篇幅過長而落選,卻被某個神祕的公司「Epsilon Project」相中,買下該作版權成為他們的遊戲企畫「Klein 2」的原案,並聘請彰彥擔任遊戲測試員。
這個「遊戲」可不是一般的家庭遊樂器或大型機台,玩家必須躺在一個圓筒狀的床內,全身被海綿、橡膠般的材質所包覆,最後被送往一個球狀的色儲水槽,在裡頭玩家將會接收到來自五感的體驗,經歷一段由電腦訊號所建構出,與現實世界幾無區別的擬真冒險──而且還能與遊戲中的人、事、物進行互動。
彰彥與另一位測試員高石梨紗,在經歷一段逼真的體驗後,被如此劃時代的遊戲形態給完全吸引住了,然而就在數天後,一連串的怪事開始發生:先是彰彥工作中收到謊稱姊夫發生意外的通知,隔天系統發生問題提早下班,再隔天梨紗突然向公司請辭,行蹤不知去向,彰彥接到梨紗一位好友真壁七美的電話,於是兩人開始一同調查事件的真相。
以VR為題材的作品、電影不勝枚舉,不過若考慮現實技術層面,完成於1989年的《クラインの壺》可說是將此類作品從全然的「科幻小說」往「科技小說」更拉近一些。
就這點而言,本作算是「先驅中的先驅」。請注意:VPL Research公司發表結合Data Glove互動式手套的虛擬實境系統是在1987年,任天堂公司的體感控制器
Power Glove更是到了1990年才發行。也就是說,當時的VR技術,還只是甫從「視覺」進展到「觸覺」裝置的開發階段而已(另一方面,當時的家用電腦作業系統Windows並不普及,還是MS-DOS的時代!)。然而,本作卻出現了「戴上後感覺不到其存在」的手套,以及連「嗅覺、味覺,甚至水流過喉嚨的感覺」都能高度模擬的技術,可見作者完全將VR理論的「理想型」給套用在小說上了。當然,他也不忘考慮到「理想型」的合理性,宣稱這個遊戲系統的資料處理量是以Peta為單位(不是Giga也不是Tera,是Peta!)。
如此科幻式的寫法,其實是可以從岡嶋二人的作品中看出端倪的,另一部名作
《99%的誘拐》書中所呈現的綁架案,就是利用許多高科技遂行的犯罪。
這對創作拍檔到了後期,故事架構逐漸由井上泉(後改為井上夢人)所主導,電子產業又正好是其擅場,因此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很合理的。不過這些作品所提及的科技也並非信手拈來,而是屬於「發展中」的階段,只是井上寫作時將這些技術提升至完全體罷了,嚴格說來,這樣的小說題材其實是與「科幻」保持著若即若離的關係。
不僅如此,本作中的VR除了作為功能性的舞台,更是緊扣著書名,與詭計相結合,形成一個貫串全書的大主題。
「クラインの壺」即克萊茵瓶(Klein Bottle),是書中對於那個遊戲世界的外殼──謎樣色球體的稱呼。另外,在空間幾何學上「克萊茵瓶」是指一個有名的四次元封閉曲面,它有個相當有趣的特性:雖然是封閉,卻沒有內、外之分。相關敘述與模型圖片可以參考
wiki百科。如同沿著
梅比烏斯帶的正面行走,卻會不知不覺來到背面一樣,「克萊茵瓶」可說是相同情形的四次元進化版本。
在瓶子的內部移動,卻會不知不覺來到瓶外,反之亦然──以這樣的概念作延伸,搭配題材的設計,使本書在詭計、真相與核心主題的探討等方面,結合得相當好。這樣的構想可以在1989年就出現,且成為之後使用VR主題的創作者,爭相模仿(或試圖迴避)的一種定型手法,我不得不對岡嶋二人至上崇高的敬意了。
可別以為本作只有設定與核心概念可觀,作者可是丟出一個又一個的事件去包裝,讓前半部的故事具有足夠的懸疑度。從主角與「Epsilon Project」接觸開始,這個公司就染上一股謎樣的色彩:事務所是位於工地的鐵皮屋,裡頭的電話號碼不管何時打主管都不在,開往研究所的箱型車,從乘客席看不見駕駛席,車窗除了擋風玻璃之外內側全貼上反光貼紙……說是為了商業機密,如此保密到家的公司,也算是可疑到「內心有鬼」的程度──公司本身便是巨大的「謎」。
此後主角所遭遇的一連串事件,以及在VR遊戲中聽見的不知名人聲,或是現實生活中「時而出現,時而消失」的小道具,不僅添懸疑性、吊足讀者的胃口,也是推理情節的一環,成了不可或缺的伏筆。
因此,中後段雖然開始進入彰彥與七美的調查,形成類似「社會派」那種讓角色自行奔走尋找線索的劇情走向,但隨著主角腦中那個「巨大的妄想」浮現的同時,前面所有的線索都連成一氣,開始印證妄想,使其成為足以信服的真相。就處理方式與其中隱藏的詭計來看,毋寧是更偏向「本格派」的寫法。
事實上,岡嶋二人也的確寫過純粹的本格推理,如此靠向寫實的本格風,或許是受到當時的創作風氣影響,但是融入高科技(甚至是剛起步的技術)成為推理的一環,就是本書相當獨到的特色了。
總括來說,《クラインの壺》不管是放在「岡嶋二人」這個二人組的創作年表,或是整個日本推理史,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岡嶋二人」用這本書畫下最完美的句點,也讓人期待之後「井上夢人」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