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談談你所讀過印象最深刻的導讀或解說。
曲辰:既然是說印象深刻,其實我想講唐諾,但他那個比較接近再創作的散文或是雜文,導讀的味道雖有但明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如果真要我舉一篇,我想我應該會選權田萬治為獨步松本清張作品集寫的導讀,以一個專業評論家而言,權田萬治絕對寫過更多篇比該篇更為深入的清張評論,但就我而言,能夠在那樣的篇幅把清張的創作特色交代出脈絡與歷史位置,著實為功力的展現。
但還有一篇解說我想要特別提及,那就是李永熾為舊版的《殺人貓館》所做的導讀,雖然該文涉及謎底而被若干推理迷打入冷宮,但如果我們以解說的角度來看待它,其中提及綾辻行人的後現代性格,或許是超前台灣當時推理評論界一大步的觀點。
凌徹:應該是推理評論
陳國偉:我印象最深刻的導讀,是宏志在謀店為Rex Stout寫的導讀,提到純文學界少了一個小說家,卻成就了推理小說中的一個大師,讓我難忘至今。另外,我也很喜歡的是唐諾在卜洛克的史卡系列《酒店關門之後》中描繪出的那種已然消逝的人生快意,也是非常有餘味。另外,我要內舉不避親一下,在意象上我最驚豔的是曲辰為乙一寫的總導讀〈比煙火更燦爛‧比永遠更遠〉,以及伊坂幸太郎《死神的精確度》的解說〈死亡,有時也是一種濕答答的溫柔〉,則是相當地具有詩意,至少我目前仍無法針對這兩位作家,思考出這麼精準的意象。
顏九笙:這個問題乍看很難答(仔細想還是很難啦),因為精采的導讀或解說很多,選了這個難免會想為啥不選另一個……現在我想到的一個例子,不知道會不會太過分?費迪曼編寫的《一生的讀書計畫》,前幾年時報出了新修訂版,不過我小時候看的是志文新潮文庫中的舊版,舊版本對我的影響很深。我想這本書是很好的「導讀」示範,每一篇都對其中介紹的書和作者做了簡單扼要的介紹,而且文辭優美,不會讓人覺得只是資料流水帳。卜倫的《如何讀西方正典—盡得其妙》,也是我很喜歡的經典導讀書,雖然說大部分人沒辦法學這種步數(很容易變得不自然)。金鑰獎徵的是特定類型文學的導讀跟解說,我拿出這些例子來講搞不好有人覺得不倫不類,可是我覺得好的導讀跟解說就是好看有見地的文章,不管導讀或解說的對象是純文學還是類型文學皆然。
張筱森:雖然題目說一篇就可以了,不過我對京極堂系列的《鐵鼠之檻》的正木晃和《絡新婦之理》的巽昌章兩人的解說印象深刻。深入淺出地將京極使用的題材和自身的研究範圍結合得相當出色,並且言之成理,我覺得這是寫解說的人值得努力的境界。
紗卡:我想提的是
此外,
心戒:我印象較深刻的導讀嘛,要算是
Q2.請問您所撰寫的導讀或解說裡,有哪一篇是你最滿意或覺得最難寫的?
曲辰:最滿意的當然是下一篇啊(爆),這種東西先說死了就不好玩了,其實應該是說,我常常發現我喜歡的別人不一定喜歡,但我不喜歡的別人往往喜歡的很,所以就讓彼此保留一點期待吧。至於最難寫,唔,不管導讀解說都馬很難寫,不過我到目前為止卡最久的稿子就是《死神的精確度》的解說,大概卡了九天吧,害我頗為愧對該位編輯。
凌徹:其實每一篇都難寫,也只有在覺得滿意後才會交稿。要說到比較滿意的,大概是藍霄《光與影》的解說吧,很難得有機會可以寫到台灣作家創作推理的解說,非常高興。另外覺得最難寫的,就是京極夏彥的導讀了,因為京極夏彥是讀者引頸期盼的作家,非常受到注目,讓這篇總導讀無形中給我帶來相當大的壓力。在京極堂系列完整引進時,總是希望導讀也能夠發揮其功效,也因此覺得是寫來特別棘手的一篇。
陳國偉:自己寫的不敢說最滿意,但自己最難忘的是《湖邊凶殺案》的解說,因為那是自己的第一篇解說,最初的總是最美的,畢竟占了一些便宜(笑)。至於我覺得最難寫的導讀跟解說,那應該是野澤尚《深紅》的導讀。一方面是因為野澤尚是我最喜歡的作家,因此有種怕寫壞了的心情;另一方面是野澤尚的許多隱喻與意義,其實是隱藏在一些重要情節跟謎底中,因此不能透露重要情節「導讀」形式,的確對我造成了一些挑戰。所以野澤尚的《深紅》是因為自己太在乎而形成了難度。
顏九笙:有好幾篇解說其實都重寫過好幾次,有一種愈來愈難寫的感覺(唉)。《暗童話》、《Lush Life》、某阿公級作家的作品解說都難產很久(最後這本的出版消息還沒放出來,目前正暗自擔心中),就難產程度跟成果的對比來說,《暗童話》可能是我比較滿意的?有個經驗可以給大家參考:這些「難產」解說,在我剛寫完第一稿的時候,自己就覺得怪怪的了。有時候實在因為太累或者太懶,硬著頭皮交出去或者給別人看,希望別人告訴我:「這樣就可以啦!我看不出哪裡不對呀!」但結果都很無情:如果我自己都知道有問題,別人又不是傻瓜,當然也看得出來。所以如果你對寫完的參賽作品還有忐忑不安的感覺,不要自我欺騙,繼續改或者砍掉重練吧。(不過嘛……不要拖太久。過個幾天、幾星期或幾個月以後,再重看自己寫過的文章,我通常都會覺得處處不對勁,很害羞。Orz)
張筱森:難寫的話每一本都很難寫(爆),要說滿意的話,《夏天、煙火、我的屍體》勉強可以說滿意吧。那篇文章把我關於乙一的觀點(而且至今也沒有改變)都講完了,在我對乙一作品沒有新想法之前,這篇應該會一直是我個人的乙一論。
紗卡:導讀或解說其實都不好寫,所以我比較常寫的是「書介」,也就是採用比較輕鬆的形式聊聊作品。不過我還是想談談《預知夢》的解說。由於本身所學(物理)跟小說人物甚至作者剛好相近,因此特別在解說裡加入較為專業技術的內容,幸好沒有太多惡評。而本書編輯也替我的原文改了一些畫龍點睛的潤飾,尤其是標題的擬定,讓整篇文章呈現出完整的概念。
心戒:自己寫的當然沒有最滿意,畢竟當下總是認真盡力而為。但我倒是想提山秀夫的《登山者》解說。這篇因為太在意,所以被我寫糟了,把導讀和解說混在一塊兒。雖然從年紀切入涉及角色及劇情,但整體效果卻偏向導讀的功能,要算是錯誤的反面教材。
Q3.你覺得是否存在完美導讀或解說的公式呢?
曲辰:當然馬沒有,要是誰知道有麻煩通知一下,這樣我就可以不用每次都在那邊苦惱半天了。但如果真要說導讀或解說「及格」的公式,我覺得切入點乾淨俐落、論證清晰應該是最起碼的要求。
凌徹:以我自己的撰寫經驗來說,並不曾依循什麼特別的公式,也不會從過去寫過或看到的導讀與解說中去歸納公式。事實上因為每個人的學習歷程、生活經驗與持有的專業技能都不同,所以寫出的導讀與解說當然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只要以自己獨特的鑑賞眼光,發揮所長,依據導讀或解說的屬性不同,將看到的作品特色化成文字,就能完成一篇作品。至於公式與否,我倒覺得並不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事。
陳國偉:我覺得導讀跟解說既然有他們自己的生命與定位,那就跟書介或簡介是不一樣的,資料人人都能查,但能夠提供「觀點」的導讀跟解說卻是難能可貴,也因此不可能有所謂完美的公式存在。正是因為不同的撰寫者來寫,可以提出不同的觀點,而讓每一篇導讀跟解說有它獨特的生命。就像推理小說沒有完美的公式跟一定的格式,導讀跟解說之所以值得被期待,正是因為它沒有完美的公式。
顏九笙:對於導讀跟解說「應該」是什麼樣子、提供哪些訊息,我們多多少少會有個大致的想法(MLR去年也曾做過類似的整理);每個人在寫導讀跟解說的時候,可能也會有某些「習慣的作法」,看似可以整理出某種「公式」……但我還是希望沒有一個「完美的公式」,如果有的話不是太無趣了嗎?XD我甚至想像過,或許對於某些破格的作品,適當的導讀或解說不必然要維持論說文的格式?以一首詩、一首歌或者另一個小說來做為導讀或解說,是否有可能?也許喔。(←不過還是不太建議參加金鑰獎的朋友賭這麼大啦。不過如果你真的想到一個很有創意的表現方式,還是可以試試看,我很好奇會收到什麼樣的作品?)
張筱森:沒有。不過我認為解說是為讀者提供一種切入點以及寫作者自身對作家的觀點,必須避免假解說之名行感想之實。
紗卡:「要寫出完美的導讀或解說,首先必須用心閱讀作品,接著要翻找資料,然後動筆,最後潤飾、完成。」以上就是公式,但也是廢話。如果真有其他不算廢話的公式,請一定要通知我。我的手機號碼是……
回應文章 |
給個回應 |
引用本篇文章引用URL
→http://apexpress.blog66.fc2.com/tb.php/670-5a6a111b |
| 回首頁 |
|
![]() 所有讓人捨不得一口氣看完,以及沒一口氣看完根本無法闔上書本的作品。 在推理小說這龐大的迷宮中,我們期望因為獨步的加入, 能讓讀者享受迷路的樂趣,以及看到出口時恍然大悟的暢快。 Copyright © 2006-2012 APEX PRESS. All Rights Reserved. |
最近的更新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