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在公司寫廣告文案、晚上在家裡寫網路小說(或者有時顛倒過來)的怡君到眼科診所就醫,醫生小莫因為趕著要出國,所以把這位病人轉給同事Eyes,結果怡君與Eyes一見鍾情,成了情侶;過了一陣子,怡君發現有人跟蹤自己,而Eyes發覺怡君似乎有什麼沒有告訴他的祕密……。沿著這條由Eyes和怡君拉起來的主線,觀眾開始發現,兩人周遭的朋友、過去的遭遇,似乎全捲成一匝混亂的紡線,每個人都有不可告人的祕密,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面向,關於生命與死亡,關於愛情與妒恨。
觀賞由王嘉明導演、「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演出的《膚色的時光》,是一段奇妙的觀影經驗。
奇妙之一,來自前述的舞臺設計。
被牆隔成兩半的舞臺,演員有時在那一半表演,有時在這一半表演;這堵理直氣壯矗在舞臺中央的牆,有時代表劇中場景裡的一面牆垣,有時代表一段情節的表裡兩面;而坐在兩邊的觀眾們,有時可以看見演員同一般舞臺劇觀賞經驗一樣,在自己的面前演出,有時卻會因為演員在另一半舞臺演出,所以變成像看露天電影一樣,得注視焦距不對的投影──有些時候,甚至連這樣的投影都見不著,得從那道門、那扇窗,或者離地牆腳的空隙裡,一邊聽著牆那面的對白,一邊從這些地方瞥見的那部分物事去揣想情節推展的狀況。
除此之外,一些地板上的小暗門、滑動的燈箱病床、再加上幾張利用燈暗時挪來換去的桌椅、環境音的變化以及演員的動作對白,這個舞臺變化出數十個場景,不僅顯出舞臺設計黃怡儒的巧思,也不斷地為觀眾帶來驚喜。
奇妙之二,來自這個劇碼與陳綺貞音樂的結合。
經過陳建騏的重新詮釋編曲,以及王嘉明的巧心配置安插,陳綺貞的創作歌曲在這齣戲裡意外地合拍──無論是有點搞笑味道的幽默橋段、還是溫柔繾綣的愛戀,無論是狂暴之後的顫慄、還是某種無法言喻的空虛。劇愈向後走,音樂滲進來的成分就愈多,所有演員在中場休息之前以及結局之前分別以多部人聲合唱的方式,演唱了陳建騏重新編曲的〈躺在你的衣櫃〉及〈魚〉兩首曲子,十分精采。
奇妙之三,來自《膚色的時光》是齣「推理劇」。
其實,之所以持續被「推理」這類類型吸引,倒不是因為其中的有趣詭計、精巧機關,而在於其中的「人性」──當然,寫得好的文學作品幾乎都不脫這個能讓讀者感同身受、發出共鳴的因素,但推理類型當中,常能窺見最極端的人性:要因為哪種理由,一個人才會思考並執行計劃好結束另一個人的性命?金錢、愛慾、仇恨,或者就只是一件工作?在某些沒有屍體出現的推理故事中,角色們去思索某些小小怪事的因由,其實也就在探究那些構成它們的人性因由。
畢竟,在辭典裡頭,「推理」這條目的解釋是:「一種邏輯的思考方式。由已知或假定的前提來推求結論,或由已知的答案結果,反求其理由根據。凡由因以求果、由果以溯因、由現象以歸其原理、以原理說明現象等,演繹、歸納、類比的思考活動,皆稱為『推理』。」
從這個角度來看,《膚色的時光》以愛情為軸敘述推理,雖然不符合古典推理的慣例,卻是完全入情入理;劇中以詭譎的人心算計代替機關與密室,以猜忌與內心的爭鬥代替子彈與毒藥,在每句對白裡頭、每個角色互動場景當中,不停地製造謎團,也不停地拋出線索,而觀眾,正如特殊設計的舞臺一樣,只能從某個面向的觀察、某個片段的窺伺之中,尋找事實的破片,在心裡試圖還原真相。
週日才發現,原來由陳建騏製作的劇場音樂EP當中,還藏有另外的線索:幾篇由王嘉明執筆的劇中角色日記,經過演員的唸白呈現,傳達了劇中兩個角色的部分情緒以及劇情;原來的劇碼不受影響,但聽了讀了,便覺得某些部分更立體了些。
觀賞《膚色的時光》,是段奇妙的經驗。
愛戀或許只在一張表皮上,流行歌曲的朗朗上口或許只在無時無刻不分地點地播放,但倘若仔細地從某些角度、某些縫隙去觀看,或許就會從短暫的、終會老朽的、以皮膚美麗色澤為焦點的流逝時光當中,推理出一些更內裡的什麼。■
《膚色的時光》官方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