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刑事》的日劇其實俺從來沒有完整地看過任何一集,不過每回瞥見片段,看見深田恭子穿著昂貴的行頭、說出與尋常百性金錢觀完全不相符的臺詞,都會覺得:是啊是啊,超有錢的人就是這個模樣啊。
這當然是俺這款一介平民的刻板印象。不過待到讀了原著,才發現作者筒井康隆在本書中常用的手法之一,正是利用各種刻板印象,相互顛覆。
其實俺本來就知道《富豪刑事》的原作者是筒井康隆,也知道劇末出現的那個心胸狹窄阿伯就是他客串演出的;不過俺先前只讀過一本筒井康隆的長篇,該書的開頭十分吸引俺,但結局卻讓俺覺得有點彆扭,似乎有點草草結束的感覺,印象不算太好。是故,當得知《富豪刑事》的原著要出版的時候,心裡頭倒也沒有太大的期待,暗忖:或許就像日劇那樣,是部胡鬧得很開心的作品吧?
不料一讀之後,大為改觀──《富豪刑事》,可不是光會胡鬧的作品啊。
《富豪刑事》原著主角神戶大助是個男人,與財團大老喜久右衛門的關係則是父子(日劇版主角改成主角、即深田恭子出演的神戶美和子,與喜久右衛門也變成祖孫關係),書中收錄四則中篇,乍看之下用的是同一套模式:事件→警察工作有某種滯礙難行之處→神戶大助運用自己龐大的經濟後盾提供尋常推理小說中不可能出現的協助→開心地破案,但細細讀來,會發現每個故事裡都暗藏玄機。
「運用不可思議的金援」是第一個顛覆的刻板印象:警務系統能夠動用的預算來自納稅人的支出,不會太多,警察身為公僕,薪資也有限(包娼包賭收賄吃案之類的就暫且不論),加上倘若需要民間協助,也不見得能夠獲得百分之百的支持。但當警察同僚當中有個富可敵國的公子,這些加破案難度的問題全都可以輕鬆解決:不知那些人中誰是真凶?那我就依每個人不同的喜好出手去接近;猜不透凶手怎麼用密室殺人?那我就成立個公司建造個相同的環境,在凶手再度下手時現場逮人;需要鉅額的贖款?那我就協助出錢,不過就是幾百萬嘛(本書寫於1978年……);道要進城談判怕他們惹事?那把他們全都集中到同一家飯店不就好了嗎?反正那飯店是我家的產業啊。
(《砂之器》當中苦哈哈獨自查案的今西榮太郎如果知道了,一定很感嘆吧?)
接下來,咱們會發現各式刻板印象都在故事當中被挑出來,顛覆之後出現極佳的喜劇效果,比如:明明是靠賺心錢起家、但每回聽到兒子大助要動用自己的財產去辦案便感動得老淚縱的喜久右衛門,明明是討論偵辦進度卻時常相互鬥嘴、最後胡亂決定查案方向的警察會議……等等,筒井康隆對於「誇張」的運用幾乎沒有上限,每當讀到某個段落,心想:不會這麼扯吧?筒井就會讓書中角色做出更驚人的決定發下更大器的豪語,硬是把誇張的層級向上直衝。
或許這些都還能視為「為了搞笑效果才做的設定」,但讓《富豪刑事》小說不至流於膚淺搞笑的,還在筒井康隆在每個故事裡使用的各式文學技巧:〈富豪刑事的誘餌〉中漂亮的蒙太奇式敘事技法;〈富豪刑事的密室〉仿照「向讀者挑戰」的方式,在揭曉詭計之前先向讀者喊話;〈富豪刑事的騙局〉中將多線同時進行的型式以一種遊戲的方式呈現,而〈富豪刑事的大飯店〉裡一面將原來自己依附的類型拿來開玩笑──講到道就一定要想到冷硬派,於是故事裡出現了好幾個長相神似華納早期老影星的警察,其中的三宅警部甚至長得像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rgart),一面又不停地從規矩的類型小說型式中岔題──幾乎每個在前三篇出場的配角刑警,在這一篇當中不但都讓筒井康隆補述了個性背景,還都得到一段「其實他曾經破過什麼什麼大案,如果寫出來一定很精采,但因為不是本系列內容,所以只好割愛真是抱歉」的作者補敘。
當中,作者筒井時常不請自來地插話,當是這本小說的特色之一;這種插話方式並非單純的插科打諢(雖然讀起來很好笑),而是一方面讓讀者明白自己正在「讀一個故事」,又將讀者「拉進這個故事當中」,甚至進一步去「檢討這個進行中的故事」──是的,也就是文學理論裡頭,被稱為「後設」的技巧。
更有趣的是,筒井康隆在這四個故事裡,甚至還動手顛覆咱們一開始提到的模式:原來《富豪刑事》的模式應該都是神戶大助出錢推動案情的偵辦進程,但在查案的過程當中,這些案子幾乎都會扯出意外的發展、玩弄不同的技巧,於是咱們在每個故事的初始,根本不會知道作者想要在故事裡拐什麼彎搞什麼鬼,閱讀的過程,於是充滿意外的樂趣。
當然,不要管什麼顛覆型式、什麼文學技法,《富豪刑事》本身就是輕鬆好看,讓人邊讀邊笑的有趣故事;其實,俺倒覺得,在初讀《富豪刑事》的時候,或許頂好是把那些理論玩意兒丟到一旁去,純粹看看人稱「才叔」的筒井康隆如何用他誇張得要命的情節,把咱們逗得哈哈大笑吧。
(寫完這篇忽然想到,俺似乎應該去把多年前讀過的那本長篇再翻出來重讀一回,說不定才叔也在那個故事裡頭,埋了許多俺當年沒看出來的絕妙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