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九笙寵物先生在
六月十日的文章裡提到致敬、仿作跟贋作,是從創作者的角度來談的。當然,仿作跟贋作的創作者都是先讀過原作,才創作出自己的版本;然而讀者的閱讀順序就不見得如此……。仔細一想,我發現我有不少「倒過來」的閱讀經驗,仿作與致敬作品反而影響我對原作的看法;閱讀原作時,又能幫助我對仿作的價值有更進一步的理解。
好比說,我對有栖川有栖的認識其實是先從(充滿想像力的)衍生文開始的,所以到現在讀火村系列都無法擺脫那種有色的眼光XD。我也是先讀到綾辻行人的《殺人十角館》、半本夏樹靜子的《有人不見了》以後,才看到他們的原型《一個都不留》——回頭去讀《一個都不留》的契機,其實是因為……《有人不見了》讓我讀得太痛苦Orz,我開始想,說不定它的原型會比較好看?
在這裡或許應該為《有人不見了》說句公道話?這本書我差點半途而廢,原因很任性;不能說是這本書寫得不好,而是因為
我太討厭女主角了。從女主角桶谷遙一出場時性格就很清楚,她是個被慣壞的自私富家女。我讀了快要一百頁,還是找不到這位小姐的任何一絲優點,偏偏這本書還是由她擔任第一人稱的主要敘述者……,雖然這樣想是不對的,可是我煩到開始希望她快點被做掉——但是,我又沒有執著到一定要看她死掉(囧),所以我半途擱下了這本書,去讀它的原型:《一個都不留》。
讀《一個都不留》就舒服得多。在全知觀點之下,讀者不必被迫認同某個不討喜的角色;而且,雖然滿屋子都是罪人,被描寫得比較多的「那個角色」卻是比較容易博得同情的,我對於書中人物的關心程度因此還能夠一直維持到底。另一方面,即使我已經知道凶手是誰,猜測到底「哪裡」動了手腳還是很有意思(因為我還是猜不到Orz)。讀完以後,我才終於產生新的動力去讀完《有人不見了》——這部作品有許多情節都仿效《一個都不留》,那麼它到底要怎麼玩,才能夠別出心裁呢?
於是,我終於又心甘情願地繼續忍受桶谷遙小姐。堅持到結尾時,我總算覺得值回票價——而且著實好好反省了一下:就算是討厭鬼也還是有生存的權利啊,我一路抵制桶谷大小姐,幾乎跟凶手同罪嘛。
這時候,我回想起我讀過的第一本《一個都不留》致敬作,《殺人十角館》。雖然在綾辻行人的作品中,這本小說並不是我最喜歡的,初次閱讀時還是很欣賞——從這本書開始愛上綾辻行人的讀者,或許都是著迷於這本書的「華麗」(孤島殺人+雙線敘述+最後害的謎底),我喜歡的卻是這本書的「紮實」——這種評價聽起來很怪,但是像這種「華麗」的佈局,必須有詳細的事前規劃才能扣合得天衣無縫,我最佩服的是這一點。
在我印象中,對《一個都不留》致敬的作品還有今邑彩的《新童謠謀殺案》,此書雖然沒有正式的中譯本,在網路上卻找得到「路人甲」先生提供的全文翻譯——雖然很方便,我卻一直拖著沒有讀,那可能就是下個目標啦。另外提供一個馬路消息:在「Blue的推理文學醫學院」裡,找得到一位神秘的Barbow(八寶??)君,寫了一篇文章
〈一個都不留,全員大集合!〉,介紹並評價了她歸類為《一個都不留》家族的作品。她提到《殺人雙曲線》其實也跟《一個都不留》有某種連帶性(而我卻沒發現……),我應該把那本書再從圖書館挖出來複習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