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原名叫《Dial “M” for Murder》,台灣的譯名叫《電話情殺案》或者《電話謀殺案》,導演是鼎鼎大名的緊張大師希區考克(Alfred Hitchcock)。
從希區考克的傳記看來,這位大導演的確有點神經質,但他被稱為「緊張大師」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自己常常神經兮兮,而是因為他擅用各種電影元素,來讓觀眾提心吊膽、坐立難安;《電話情殺案》這名字乍看之下很像是要拿電話來殺人,但事實上指的是在整個謀殺計劃中,「電話」扮演了一個啟動的關鍵,英文原名表現出這樣的意思,在電影裡頭也特別強調了出來。
除了導演赫赫有名之外,本片的幕前幕後卡司也都很有看頭:本劇原來是舞臺劇,由編劇 Frederick Knott 自己改編成電影劇本,他的著名作品還有由奧黛莉‧赫本(Audrey Hepburn)主演的《盲女驚魂記(Wait Until Dark)》;幾位演員當中,最有名的則是葛莉絲‧凱麗(Grace Kelly),希區考克愛用金髮美女當女主角,凱麗拍這部片時芳齡三十出頭,風韻正佳,再過幾年就會離開演藝圈、嫁入摩納哥皇室,童話似地成為皇妃。
早晨寧靜的街區進入我們眼簾,一名巡警走過一戶人家門口,他的服飾告訴我們,這地方是英國。鏡頭轉入巡警身後的那戶人家,男主人東尼(Tony Wendice)親吻女主人瑪歌(Margot Mary Wendice)道過早安後,坐下來拆信,女主人開始讀報,忽然她讀到了什麼,偷偷地抬眼望向丈夫,眼神複雜難解。接著我們看到報紙的特寫,發現一艘來自美國的渡輪「瑪麗皇后號」今天抵港,乘客之一是著名的懸疑小說作家馬克(Mark Halliday)。
《電話情殺案》的故事,如此開始。
一年之前,東尼發現馬克與瑪歌曾有一段情;前一陣子,他們立了遺囑成為彼此的受益人後,東尼開始計劃謀殺瑪歌。他找來一個素行不良的校友,告訴他一個萬無一失的完美犯罪方案,並且利用馬克成為自己的不在場證明……
先別以為我這樣簡簡單單就爆雷說出凶手──如果您看過日劇《古畑任三郎》的話,就會明白《電話情殺案》的敘事方式:凶手和行凶過程在一開始就會出現,接著偵探開始在解謎的過程中抓出凶手的破綻。這樣的劇情推衍方式,一方面是凶手向偵探的挑戰,一方面也是編劇向閱聽者的挑戰:過程全演給大家看了,但大家能發現漏洞在哪裡嗎?「凶手是誰?」不是這類故事的重點,完美犯罪的破綻在哪兒?才是真正鬥智的關鍵。
因為比較不受限於《古畑任三郎》的單元劇長度以及當中必要的幽默橋段,所以雖然《電話情殺案》是部1954年上映的電影,距今已經半個世紀,但其中情節的轉折及衝突,其實更為精采。
一年後重遊舊地的馬克到訪瑪歌與東尼的家,兩個男人友好地握手;趁著馬克與瑪歌外出的時候,東尼致電大學時期的一個學長,找藉口請他到家裡來,半威脅半利誘地要他加入謀殺方案。隔天,三人聊時正好提到相關話題,瑪歌問以寫懸疑小說為生的馬克「真的有完美的謀殺嗎?」,馬克回答,「紙上作業的話,有的;但現實生活裡不會成功。」剛在銀幕上解說過謀殺計劃的東尼顯然不以為意(事實上,聽了東尼縝密計劃的我們也很難相信這個案子會有疏漏),馬克解釋:「寫小說時可以隨意鋪陳,但現實生活可不是這麼回事。」
接下來的劇情,希區考克一步步讓我們體認到執行完美謀殺計劃的麻煩:一個小細節有點疏忽,就會影響到計劃進行的步驟(其實愈是細密算計的流程,就愈不能承受當中有任何的不確定),每次出現一個小小的疏失,已經知道通盤計劃的我們心中就是一陣緊張,不知是希望瑪歌可以逃過一劫,還是希望看到計劃順利地執行。
希區考克令人嘆服的功力尚不止此:當計劃的結果轉向一個意料之外的方向時,主使一切的東尼如何及時地修正接下來的方案,表面上是受害者的丈夫,但實際上仍讓計劃朝自己原來的目的行進?馬克與負責偵辦此案的探長,如何從現有的元素中另行拼湊出不同的解讀?另,最重要的是:我們眼睜睜看著東尼細心地湮滅所有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在如此小心翼翼鉅細靡遺的執行過程中,究竟是哪裡可能有逆轉案情、讓真相浮出水面的關鍵破綻?
每個鏡頭都有許多弦外之音,每句對白都精準地扣著人性,希區考克雖然一開始就把犯罪方案對著我們大膽揭示,但事實上我們仍被劇情牢牢鎖住、無法喘息。
最後聊聊一些關於這部電影的趣聞。
飾演瑪歌的葛莉絲‧凱麗在片中的穿著,從一開始的鮮紅到後面愈來愈暗,這是希區考克的主意,為了讓情節暗的部分在此展現;本片在1954年上映時,拍攝成3D電影,所以希區考克也安排了許多由銀幕裡向觀眾方向突出的鏡頭,以期觀眾在戴上3D眼鏡後,能夠感受到其中的震撼。當然,您或許知道希區考克自個兒喜歡在自己的電影裡露臉,一般來說他大多會在影片開始不久出現,但這部電影不大一樣,他出現在影片進行大約13分鐘左右的一個鏡頭當中,那時的場景在瑪歌家的客廳,銀幕上活動的演員只有東尼和受邀前來的學長,希區考克會怎麼出現?這個趣味就留給您自個兒去發現了。
影片進行到42分鐘左右時,有一個撥電話的特寫,因為當時攝影技術的問題無法做到這麼近拍攝小物件的效果,於是希區考克要道具組做了一個巨大的電話撥盤和假的手指,才完成了這個鏡頭──希區考克在技術上一直力求完美,但這個鏡頭為何這麼重要?
前文提及,「電話」是謀殺計劃啟動的因素,因為在東尼的計劃裡,他會撥電話回家、將瑪歌誘出臥室,再讓埋伏的學長殺掉她。當東尼要撥電話時,忽然一愣,希區考克特別設計的撥盤特寫出現在銀幕上,我們會看見撥盤圓洞底下的數字是「6」,上頭對應的英文字母正是「M」和「N」。
在撥號啟動謀殺計劃時,東尼發現自己正好要撥「謀殺(Murder)」的第一個字母「M」,片名的意思,在這個遲疑的動作裡,於是得到完美的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