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討論區為日劇迷v.s.推理迷共同討論《白夜行》的全雷區,由於日劇版本與原作版本為兩種
完全相反的敘事方式,區內肯定處處是雷,未讀原作/未看日劇者務請斟酌慎入!慎入!
文/lyo
日劇和小說的笹垣追查的理由,基本上是相反的。
當初日劇播出時,曾有不少網友質疑雪穗和亮司執著的「追訴期」問題,認為當時還未成年的兩人就算犯下殺人罪,應該也不必坐牢才是,何必這麼積極要逃到追訴期過的那天。而正因日劇中兩人之間明顯有愛情成分存在,也有撐過追訴期後再度牽手散步的約定,他們所做的一切,以及故事到終點為止給人的無奈與宿命感,才會那麼深。日劇中,打從一開始,亮司和雪穗兩人所犯的罪就像冥冥中注定一般,不得不為之的成分多於蓄意的成分──亮司並非刻意殺害父親,雪穗也是為了庇護亮司才謀殺母親。這種種可說都與小說(的暗示)反其道而行。
追訴期的問題也是,在小說完全不是問題(就算是,爭議也不若日劇大,畢竟在1973 年,少年法等相關法條還未制定的可能性很大),因為小說中亮司和雪穗的目標很明顯地不是追訴期這麼簡單,他們要的是「利用各種手段,找到在社會順利生存的方法」,或者更準確地說,是亮司希望藉此把雪穗送入她渴望的上流社會。因此,即使在19年後,桐原洋介命案的追訴期早已過時,雪穗和亮司的犯罪還是不曾稍止。只要是阻礙他們──或許說阻礙雪穗──順利之路的障礙,便毫不留情以各種手段加以剷除。也是因為這樣,老刑警笹垣對兩人的追捕才沒有休止的一天。
題外話,對日劇中亮司和雪穗終究沒機會一同在陽光下牽手一事感到遺憾的觀眾,看了小說應該就會了解,就算他們真的撐到追訴期過的那天,照樣無法牽手走在陽光下。因為他們過去的一切,和歷年來共同犯罪的一切,都是不可以也不可能曝光的,否則就完了。因此之後他們勢必要繼續以陌生人的身分活下去。日劇中的亮司或許早就預想到這點,才決定自殺吧。而小說的亮司,則可能是把死視為永無休止的犯罪的一種解脫方式?
不過關於追訴期這點,小說倒提出一個很重要的點,就是笹垣不放棄追查的理由。日劇中給的理由也不錯,小說則有另一種耐人咀嚼的況味:「的確,被打入冷宮的不只這個案子,其它更大宗、更兇狠的案子,最後連邊都摸不到的多的是……。(中略)我會特別放不下那個案子是有理由的。就因為這個案子沒破,結果讓好幾個無關的人不幸。那時候應該把那個芽摘掉的。就因為沒摘掉,芽就一天天成長壯,長大了還開了花。而且是作惡的花。」
也就是說,日劇和小說的笹垣追查的理由,基本上是相反的。日劇版是笹垣過去的經歷,造成他不願冤枉無辜、不顧一切都要查出真相的心態,逼得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以求撐過追訴期;小說中笹垣則是因為雪穗和亮司不斷犯案,才會盯上他們,且為了不讓更多人受害,而決心把他們繩之以法。這兩種寫法,感覺真的差很多,會讓人對雪穗、亮司、笹垣留下完全不同的印象。日劇版會趨於同情前者,小說版則會更多地認同後者……
總而言之,可以確定的是,小說版亮司所犯的罪,幾乎沒一件不是為了雪穗個人的利益,而不是為了讓兩人有再度走在陽光下的機會。不管是藤村郁子,還是江利子那些事都一樣;反之,雪穗所犯的罪也都是為了亮司。不管是協助他「處理」掉奈美江,還是幫助園村脫罪……,他們的的確確是互「利」共生的槍蝦和蝦虎魚啊……
就《白夜行》和《嫌疑犯X的獻身》來看,東野似乎喜歡製造一些「看似如此」的情境來誤導讀者及書中警察的思考方向,提供一些似乎一眼就能看穿謎底的線索,實際上那些只會讓人往錯誤的方向追查下去,反而擴大整個謎,讓人越發疑惑。只有解構一切,放棄先入為主的思考,才有可能撥雲見日。很多「懸案」或「謎案」,不就都是人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判斷嗎?例如小說中,最先發現桐原洋介屍體的小孩(小說中是菊池的弟弟)在警察訊問時,就已說過當時門的確打不開,但因「常識上不可能」──如此一來,兇手也無法通過──而被偵辦人員以他才九歲,驚嚇之餘可能記錯等理由而加以否定。此外,一般也不會懷疑看來無辜、特別是年僅11歲的小孩子。笹垣一開始就和其它刑警一樣,都以「常識及經驗」來判斷,才會錯過追查亮司和雪穗的最佳時機。但後來笹垣試圖把所有「常識」拋開,把各事件解體再重新還原,真相才開始慢慢展現在眼前。
可能就是基於這樣的誤導企圖,故事才會自一開始就不斷提供一些明白的線索,暗示看似無辜純潔的雪穗有可能是個城府極深、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女人,讓即使沒看過日劇的讀者也能輕易猜出她與亮司之間必有某種不尋常的關係。他們互助的事實越明顯可見,讀者就越會確定他們可能是一對鴛鴦大盜。但問題是追究他們的過去,不但沒有一絲相連性,兩人的人生也一直是平行的,甚至雪穗還和別的男人結了婚;且一個是疑似加害者的女兒,一個是受害者的兒子。這可不是一般鴛鴦大盜會有的行徑。因此,「他們究竟有什麼關係?」也就成了全書最大的謎,而這點不到最後是不會解開的。
另一種可能性,則是熟知推理小說慣用手法的東野,反過來利用讀者「看來全然無辜的人反而是兇手,看來非常可疑的反而是無辜的。」這種被一般推理小說「練」出來的心理,在故佈疑陣上達到更佳效果。但不管是那一種,因為我先看過日劇,就算東野真的是運用這種心理技巧,對我也沒什麼用。要說先看過日劇有什麼缺點,大概就是這點吧。果然還是先看小說比較好。畢竟日劇自一開始就不賣懸疑的關子,也在開場就點出亮司會死的事實了……
話說回來,日劇一開始就讓笹垣對雪穗及亮司抱有很大疑心也有個好處,就是像《嫌疑犯X的獻身》一樣,明明打從一開始就知道犯人是誰,而嫌疑犯透露出的疑點也不少,似乎在故事開始不久就有馬上被視破的跡象。然而在這種艱險的情況下,故事究竟該怎麼繼續下去,就成為觀眾或讀者最感興趣的問題。就這點來說,日劇倒創造出與小說截然不同的懸疑氣氛。
題外話,我想東野圭吾一定對七0、八0年代做了不少查證,關於當時的銀行業、社會經濟及電腦發展狀況都描寫得很詳盡,反而是對此知識不足的我看得一愣一愣的。想到當時電腦還如此不發達,現在卻幾乎人手一臺電腦,不管上網還是查資料都如此方便,就深深體會到時代真的在不斷快速變遷之中。看到新聞報導現在電動車正在進行研發,就不禁聯想到再過十年、二十年,或許滿街都是最新型的電動車,而現在的汽車都進了博物館,就感到很不可思議……
[明日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