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學院賞所創始之初,一直都是頒發14個獎項,獎項包括最佳作品、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人、編劇、導演、卡司、主題曲、服裝造型、攝影、片頭、特別獎,跨作品、演技、技術等戲劇層面。每季頒發一次,只要是在該季結束,總集數5集以上的戲劇都具參加資格(衛星電視、Cable台的作品除外)。在日本眾多的戲劇相關獎項中,日劇學院賞之所以別具一格,正因為它擁有大量的技術性獎項,雖然第20屆(1999)取消了攝影獎,卻加了配樂獎,但或許是潮流驅使,從第44屆(2005)開始,又陸續取消主題曲、服裝造型、卡司三個獎項;而自第52屆(2007)開始,只剩最佳作品、男女主角、男女配角跟特別獎了。
這個獎之所以有公信力,也來自於它得獎名單的產生方式。在最佳作品、男女主角、男女配角與主題曲等項目,是由觀眾、5位審查員、15名TV記者投票,最後加總比例(三者相同),合計最高票者當選;而其他獎項則交由專業審查員會議決定,因此可以顧及各種收視層面的取向,所以得獎者往往必須兼具人氣、媒體好感度、專業表現,當然有時候也會出現受到審查員高度專業青睞,卻在觀眾投票很低的實力派演員,像田村正和在第31屆(2002)以《再見,小津老師》(又譯:鮮師比酷)拿下最佳男主角,基本上正是靠審查員、記者的支持(雙料第一),因為他的觀眾投票只有第五,前四名都是傑尼斯的藝人。當然,相反地極獲得觀眾的喜愛,但審查員完全不支持的也不少,愛情教祖北川吏子所編寫過的推理劇《從天而降億萬顆星》,就分別在33屆(2002)最佳作品拿下觀眾跟記者的第一,但連審查員的前三名都沒有。
而隨著日劇學院賞取消這些專業獎項,或許正是我們來好好回顧,這個獎項對推理劇的貢獻與意義的時刻了。
其實,推理劇跟日劇學院賞的緣分,從第一屆就開始了,我們甚至其實可以說,日劇學院賞是隨著日本推理劇史重要的里程碑一起展開。在第一屆,雖然是由《無家可歸的小孩》這部強力話題作得到最佳作品,但《警部補.古畑任三郎》,這個推理經典系列的第一部,也不遑多讓地得到了最佳男主角(田村正和)、最佳編劇(三谷幸喜)、最佳導演(星護、河野圭太、松田秀知)、最佳服裝造型(田村正和)、最佳攝影等五項大獎,在日劇學院賞10週年的別冊《連續劇10年史》中,還將《古畑任三郎》的播出,列為日劇學院賞史上50件重要大事之首。
在日劇學院賞的歷史上,推理劇得到肯定的部部是經典,其中又以野澤尚所原創的《沉睡的森林》,在第19屆(1998)最為大放異彩,共獲得最佳作品、最佳男主角(木村拓哉)、最佳女主角(中山美穗)、最佳編劇(野澤尚)、最佳導演(中江功、澤田鎌作)、最佳主題曲(竹內瑪莉亞)、最佳片頭、最佳攝影等八項大獎。
而《HERO》(第28屆,2001)、評價兩極化的《從天而降億萬顆星》、及改編自石田衣良的名作《池袋西口公園》(第25屆,2000)則以七項僅次於後,《HERO》得到包括最佳作品、最佳男主角(木村拓哉)、最佳導演(鈴木雅之、平野真、澤田鎌作、加門幾生)、最佳主題曲(宇多田光)、最佳服裝造型(木村拓哉)、最佳音樂(服部隆之)、最佳卡司。《從天而降億萬顆星》得到包括最佳作品、最佳男主角(木村拓哉)、最佳編劇(北川吏子)、最佳導演(中江功、平野真)、最佳音樂(吉俁良)、最佳卡司、最佳片頭。《池袋西口公園》得到最佳作品、最佳男配角(窪塚洋介)、最佳編劇(宮藤官九郎)、最佳導演(堤幸彥、伊佐野英樹、金子文紀)、最佳主題曲(Sads)、最佳卡司、最佳片頭。
其他包括《大搜查線》(第12屆,1997)、《繼續》(第20屆,1999)、《危險關係》(第23屆,1999)、《真夜中的雨》(第35屆,2002)、《白夜行》(第45回,2006),在目前52屆中,推理劇共得到9次的最佳作品,在以愛情、家庭、校園劇為主流的趨勢劇場域中,不可謂不受到重視
註2。
當然,最佳作品因為是總和評比,所以競爭相當激烈,有時是題材與話題性的限制,像第1屆《古畑任三郎》屈居《無家可歸的小孩》之後,第42屆《人性的證明》屈居於《在世界中心呼喊愛情》之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在單項獎中,以推理劇為題材得獎者,那就不可勝數了。
像你知道哪一位是日劇學院賞推理劇編劇之王嗎?答案就是三谷幸喜。他的《古畑任三郎》系列三部全部都得獎,這個記錄可能很難有人能破。屈居亞軍的,就是江戶川亂步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的得主,同時也是推理小說家的野澤尚,雖然他共得過四次編劇獎,但其中屬推理劇的則是《沉睡的森林》與《冰的世界》(23屆)。還有另一位亞軍,則是編寫過《大搜查線》、《Love Complex》(27屆)的君塚良一,他以這兩部異類風格的推理劇,也得過最佳編劇。其他像前面提過的宮藤官九郎、北川吏子、西荻弓繪(《繼續》),還有近期出爐的得主還有佐藤嗣麻子(《UNFAIR(非關正義)》,48屆)、井上由美子(《街頭律師》,49屆),也都是曾以推理劇得獎的編劇家,其中如宮藤官九郎、北川吏子、井上由美子更都具有名編劇家的身份。
推理劇除了需要高潮跌起的劇情,影像的構成更不可或缺。無獨有偶地,有些日劇導演對於處理推理劇,就是特別得心應手,甚至拍出許多經典。其中,中江功與堤幸彥絕對是不可忽視的兩大名導。中江功相當善於透過光線的安排,呈現出故事的多層次意義,更難能可貴地,他更能結合音樂的節奏,讓畫面不只具有平面的意義,更像是一個立體的結構。他曾六度獲獎,其中《沉睡的森林》、《危險關係》、《從天而降億萬顆星》三部推理作品,從片頭到劇情內,充滿著中江功的美學,尤其他處理人物記憶的畫面,更是經典中的經典。而鬼才導演堤幸彥,更曾七度得獎,近期他以愛情劇導演聞名,但2000年以前他三度以《繼續》、《池袋西口公園》及《圈套》(26屆)得獎。堤幸彥早期風格強烈,具有高度的破壞力,但卻能創造出次世代式的語言,透過斷裂的影像、節奏,傳達出一種後現代的拼湊風格。
最後,我們要談到的,便是日劇學院賞歷史中,以推理劇得獎最多的演員。其中穩坐王者寶座的不是別人,正是有日本趨勢劇代名詞、收視率男等稱謂的木村拓哉。身為日劇學院賞史上演技類賞最高紀錄保持人(七次),他曾經分別以《沉睡的森林》、《HERO》、《從天而降億萬顆星》三部推理劇獲獎,剛好飾演出三種極為不同的類型。《沉》劇的深情與悲劇性、《HERO》的叛逆與真誠喜感、《從》劇的虛無與無情,剛好見證了木村拓哉演技的成熟。當然,目前他所主演的《HERO》,仍然穩坐日本電視頻道開放以來,趨勢劇平均收視率之冠,這些年來也只有他自己能夠挑戰這個記錄,可以來寫歷史。
其此,不能不提的當然是以《古畑任三郎》系列兩次得獎的田村正和,在影迷中被暱稱「老爺」的田村正和,可以說是古畑任三郎的完美化身,那種優雅與沉穩、睿智與幽默,不是老爺無法詮釋得如此淋漓盡致。隨著2006年初推出了最終特別篇,古畑的傳奇也隨之劃上句點,但相信許多推理╱日劇迷都還是引頸盼望,他終究還有復出辦案的一天。
而另一個也值得注意的,是其實也拿下過許多次女主角獎的仲間由紀惠,她曾以《顏—超感應女警》(37屆)、《圈套3》(39屆)兩齣風格截然不同的推理劇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其中《顏》是山秀夫的推理小說改編而成,而《圈套》系列則是耳熟能詳的推理經典,《顏》裡的雪穗和《圈套》裡的奈緒子,一沉穩一搞笑,演來都不容易,但仲間由紀惠卻能游刃有餘,尤其是《圈套》裡她和阿部的搭檔,也成為經典的偵探與助手,不僅讓這個系列劇拍了三部,還又拍了一部別篇和兩部電影,可以說是永垂青史。
以上回顧了日劇學院賞與推理劇的一些點滴,希望可以提供各位將來在接觸這些推理日劇時,另一些屬於日劇這個工業的認識。當然,這樣一篇文章,只能介紹冰山一角,日本趨勢劇這樣一個龐大的文化工業,其實有著相當多的環節,還有待我們去深入認識。而在這樣的一個時間點上回顧它,當然是一種告別,隨著專業獎項的取消,未來可預見的日劇學院賞,將以和其他(被偶像化的)票選相近的男女(主、助)演員獎項為主,從專業性傾斜為綜藝性。而原本許多好劇的能見度,也將受到影響,當然這個獎項的影響力,也將隨著質變。
這個世界不斷流失著我們所熟悉的,像是一則永難逆反的定律。當然,就個人的私心來說,仍是希望有朝一日,這些獎項能夠恢復,能繼續帶領我們的眼光,再度專注於專業性上,這是身為日劇迷的我,小小的一個期望。
那麼過去的日劇學院賞,我們就此暫時告別了,希望還能夠,再見,總有一天。■
註1:篇名概念取自辻仁成同名小說《再見,總有一天》,麥田出版。
註2:依照我約略的歸納,得到最佳作品的,其中愛情劇為最大類,至少有16部(其中北川吏子就貢獻了至少6部,果然是愛情教祖)。其他較多作品的類型,如校園、醫學、社會寫實、家庭等,都約各有5部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