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雖然說「規則本因破壞而存在」,卻不是所有的質疑與破壞都能夠成立。關鍵在於,創作者是否能在這些質疑與破壞之後,提出新的詮釋手段,賦予推理小說新的發展空間。例如在福爾摩斯的登場作《血字的研究》中,柯南.道爾必須言無不盡地詳實描述福爾摩斯的背景、學識、思考方法,才足以建立其神探形象。同樣的,作為「京極堂系列」的首作《姑獲鳥之夏》,無論故事架構、角色關係均極為單純,京極夏彥卻加入了大量如夢似幻、高深莫測的對話,不單使得情節進展變得沉緩,也讓讀者猶如走進了負載歷史、心理學、科學、哲學、民俗學等,充滿玄機與情報量的迷宮。但,這些對話並不只是為了顯博學,也不只是為了營造氛圍,更不只是為了設置伏筆,京極夏彥是必須如此,「京極堂系列」的獨特世界觀才得以建立。而在這其中,我認為擔綱最終解謎工作的陰陽師中禪寺秋彥,以及掛名偵探、實為超常觀察者的榎木津禮二郎,正是京極夏彥對推理小說的破壞與再建構之兩大嶄新詮釋。
先談榎木津。這個子爵名門之後、在神保町「玫瑰十字偵探社」的開業偵探,由於戰爭時間眼部曾經受傷,反而意外開啟了能夠感應他人記憶、並在眼中形成影像的超常能力。亦即,他無須小心翼翼地採集腳印、指紋,也不必審慎斟酌地探詢關係人的證言,只要用「看」的,就能得到破案的關鍵線索。
在推理小說的發展過程中,「物證」與「心證」之兩大實證,交錯構成了推理小說最為核心的因果論述經緯。前者強調物理世界的邏輯關係,後者則重視心理與人格的一致性。可是,榎木津的存在,卻對長久強調兩大實證的推理小說,提出了最極端的否決。在《姑獲鳥之夏》中,並非沒有追查血跡、討論行為模式的段落,但我們卻很輕易地瞭解到,無論是物證或心證,都不會是故事的重點,它們只不過是真相揭曉之後,用來驗算推理無誤的佐料而已。取而代之成為主要線索的,是關於潛意識、夢境、記憶、以及其他無以名狀的特殊感應。
為何京極夏彥要提出這項否定?前文提到,推理小說為了革新,勢必得濾棄老套的技法。相信對許多讀者來說,一旦命案發生,刑警立刻封鎖犯罪現場,緊接著忙於進行鑑識、偵訊……類似的閱讀經驗已多得不可勝數吧。「推理小說的推理程序,非得囊括這些一成不變的東西不可嗎?」恐怕,京極夏彥自己早就厭煩,而他也相信讀者也厭煩了。
然而,物證與心證真的可以退居二線,而潛意識與感應真的可以成為推理程序的主角嗎?
倘若只否決了物證與心證的重要性,而沒有提出新的處置作為,這樣的否決初時看似能夠造成驚奇,最終也只會被視為曇花一現的實驗性作品。既然已經提出否決,那麼就必須再提出建構新法則的方案。因此,偵探中禪寺秋彥的陰陽師出現了。
以陰陽師做為偵探是個前所未見的嶄新設計,但中禪寺的存在並非憑空發生。做為「京極堂系列」核心的「妖怪附身理論」,其實是出自人類學家小松和彥的民俗學著作《憑靈信仰論》中的一篇論文〈附身與民俗社會〉,撰寫於一九七二年。小松博士對於妖怪理論的新研究,到了京極夏彥手上,遂轉變為推理小說的養分。
於是,榎木津所「看」到的,殘缺片段的「線索」,在中禪寺眼中有了解謎的深刻意義。亦即,榎木津雖以偵探為業,實際上卻是負責蒐集關鍵證據的偵查者。京極夏彥,為了建立嶄新的偵查/解謎關係,必須使中禪寺在第一章談述由記憶的虛妄、現實與假想現實、量子力學所構成的知識體系,才能建立讀者的嶄新認知。
附身理論的基礎,在於「名即咒語」,「名」是承載人類歷史、社會意義的符號。儘管名即咒語在現代社會的意義逐漸淡薄,但取名仍可稱為一種施咒行為。古人為不存在的妖怪取名,則是用作對超常事物的恐懼之象徵或代喻。
「京極堂系列」的作品均以妖怪為名,這意味著包括《姑獲鳥之夏》中禪寺所面對的謎團,均存在「名之鉗縛」。而他的解謎手段,即是以驅魔陰陽師的身分,破除名之鉗縛,即妖怪在人類社會中的精神框限。當長久鉗縛的精神框限一旦打破,腦內既存的思考程序勢必重新建構,猶若大夢痛醒。《姑獲鳥之夏》雖屬推理小說中經常可見的家族崩解、關於血緣的悲劇,但久遠寺一家,卻因姑獲鳥的附身而衰微隕落。以名之鉗縛的謎團既解,儘管過程出現超常手段,卻依然緊緊遵循解謎推理小說的歷史系譜。
那麼,還有最後一個疑問。京極夏彥身為現代推理作家,「京極堂系列」為何非得將時代設定於戰後?
也許有人會提出這個疑問。也許有人認為這純粹是表現一種時代氛圍。也許有人認為這是為了讓謎團的設定,能配合當時的科學認知。也許有人認為這根本不重要……
也許,《姑獲鳥之夏》已經告訴我們一個參考答案——在那個與現代已經產生距離感的戰後,也許中禪寺秋彥、榎木津禮二郎、木場修太郎、關口巽等人所存在的那個時代,這一切,也許很可能都是假想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