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滅絕也可以很美 正因為我們是書頁之外讀者,並非身在故事中,因此懷有一股餘裕從中感受到溫柔抑或悲傷並貼近自身的價值觀和經驗來品味這個世界。《華龍之宮》同樣如此,我們讀著故事中這些無比豐盈的生命,他們即使無法撼動種族滅絕,但都還留有「選擇用什麼模樣赴死」的能力,為了「可以心滿意足面對死亡」,他們帶著強大的信念行動,心懷與絕望相反的「希望」。其中有被末日試煉的人類執念,有無動於衷的「人工智慧體」,或者完全不知曉末世、既然被生下來便有權利為了生存平等殺害人類也被人類殘殺的「大海生物」──他們在地球史詩最後一頁,憑著意志寫下「即使死了都要做」的事,迸發出來的燦爛意志足以令觀者震撼。 儘管作者未曾明說,這邊不透露情節,「華龍之宮」這一書名在我猜想中指涉的是「地球」本身,一座居住著龍的宮殿,而故事舞台也是發生在主角「地球」,但不全是我們熟悉的模樣。
遭逢大海上升的災變,土地被大舉吞噬,動植物絕種,求存而奪取資源的人類互相殘殺,國家為了自保研發出殺戮人工智慧體。他們有著美麗模樣,但當人類放鬆戒心靠近時便一刀砍下人類的頭。人類幾乎要被自己摧毀,最後落魄的各國政府被迫合作,度過滅絕危機。資源稀少,人才死光,人類幾乎沒有喘息空間研發前往宇宙的科技,不得不一聲令下改造人類基因,將眼前吞噬了無數生命的大海,當作嶄新生存空間,改造出適應大海的新人類──「海上民」,和住在陸地的舊人類──陸人民一同生存,這也是本作亮眼的概念之一。
海上民與魚舟 海上民為了在大海上移動生存,有一個重要的「同伴」──魚舟,那是外形猶如鯨魚的海洋生物,海上民會用特別的歌聲與這些可愛的同伴溝通(還有特別愛唱歌的魚舟,又稱「鳴舟」),牠身上有一個叫做「居住殼」的地方,各位讀者可以想成小木偶皮諾丘被大鯨魚吞進去時,鯨魚身體中巨大中空的空間,海上民便住在其中,魚舟身體表面還有個稱「上甲板」處,可供海上民在日照時光在上頭晾曬衣服,還能曬日光浴,放了發電機便可以舉辦宴會。而大海如今充滿汙染後的毒性,其中一部分海上民還有對這些毒性免疫的族群稱做「綠子」,全身上下有著咒文般的綠色紋路,雖然被陸上民視為怪物,卻被海上民視為榮耀。
「魚舟」最初登場於上田早夕里的短篇小說〈魚舟.獸舟〉,這也是她作家生涯中持續耕耘的重要系列「海洋編年史(THE OCEAN CHRONICALE)」的關鍵起點。故事中,魚舟被稱作人類的「同伴」,和人類個體是一對一的永恆關係,但牠們一出生便離開人類,在大海上生存一陣子才會歸來,重新締結永遠的關係,也成為人類的「家」。然而同時也有回不來的魚舟,牠們可能死在危險的大海,或回來了找不到已經葬生在大海的人類半身,便會化身成凶暴的「獸舟」,徹底脫離人類,甚至視人類為敵人,馳騁海洋,純粹為了生存而戰鬥,野性且自由,可說是從被人類豢養的溫馴模樣化身「野生動物」,而其中的「模式切換」隱隱在人類和大自然的關係間畫出一條耐人尋味的的界線。
陸上民與助理智慧體 陸上民在陸地生存,為了避免人口爆炸導致資源缺乏,生育被政府嚴格控管,而協助陸上民趕緊適應嚴苛環境,他們一出生便會在腦殼底下埋進叫做「輔助腦」的裝置,可說是另一個重要的「器官」。而到陸上民五歲左右,家人便會送陸上民小孩一樣稱作「助理智慧體」的人工智慧體(AI),可以藉由輔助腦連線與陸上民相處,無論是語言溝通、資訊傳播,或者是藉由調整腦內化學物質分泌來讓陸上民獲得良好生活狀態,終其一生陪著陸上民成長,可說是棲息在陸上民靈魂中的「另一個自己」。
他們的目的就是促使陸上民發展穩定性格,保護生命,如果使用者性格激烈,那助理智慧體便會長成溫和冷靜的性格,如果是容易自我厭惡又鑽牛角尖,那助理智慧體就會化身溫暖積極的勵志者。儘管助理智慧體並沒有「身體」,但就如同漫畫《攻殼機動隊》的女主角素子,他們能夠在網路世界穿梭並與其他智慧助理體打交道抑或戰鬥,奪取情報。而如果有需要,他們也可訂做人造身體,陪伴在當事者的身邊,和人類維持著既是親友又是老師,甚至是半身般的存在,可說是陸上民生存不可或缺的「魚舟」。
特別有意思的是,《華龍之宮》的故事主述者不是陸上民,不是海上民,正是助理智慧體,而科幻小說中常見的哲學主題:「人類是否會被AI取代?」「AI是否會成為人類?」在這個故事中被上田早夕里用巧妙方式──或者說正因為是《華龍之宮》才容易成立的形式來呈現且引人深思──實在無法透露故事細節,就如作者在給台灣讀者的後記中所提:「我長年嚮往海洋世界,感動於地球及生命的不可思議,對人類、其他種類智慧體及機械的共生關係懷有理想……這部作品中也充滿了這些藉由科幻形式表現的浪漫主義。」作家的浪漫同樣寄宿在「人工智慧體」的塑造中。
《華龍之宮》的故事:陸上民、海上民,以及處在兩者之間的人 新人類海上民與魚舟,舊人類陸上民與助理智慧體──這些改造都是為了延續人類種族,然而即使改造,本性不變,海陸衝突、鬥爭,階級歧視不曾停歇。主角之一陸上民外交官「青澄誠司」便謀求雙方和平而行動;宛如海上女神般的海上民「月染」,則為了海上民而戰;同時還有第三位主角,出身海上民卻有著在陸地上當官的兄長,夾在海陸兩種立場間的青年「曾太風」,他渴望兄長從陸地改變海洋處境,即使手染鮮血也無所謂,然而局勢毫不停歇走向瘋狂──《華龍之宮》故事圍繞著三人展開,連接著無數打著不同算盤的他者,鋪排出格局浩瀚的多視角故事,他們可以得到自己想望的「未來」嗎?三人有著各自信念,卻走在似乎無法有交集的道路上。
除了三位主角和配角編織的故事,這部作品還有許多靈光一現又十分弔詭好玩的設計,主角青澄是絕對不動手只動口的陸上民外交官,在一個人類為了求存互相殺戮的環境中,他謀求和平,但在要面對種族滅絕的危機中,這樣徹底貫徹信念絕不殺戮的人到底可以發揮什麼力量?青澄的助理智慧體並不是人類,只是「助理智慧體」,藉由「辯論」來發展青澄個性,一部幫助人類成長的機器,作家藉由這個「機械」隱隱對比出「人類」的意義;女主角月染是住在大海上的女性,然而卻認為那些狂暴的海上生物「獸舟」更吸引自己,新人類的「自我認同」和選擇的生存之道也會令人思考起至今「人類」的定義是否過於狹隘,這些種種設計綿密交織出一個科幻小說常見的大哉問:「人類」是什麼?誕生在這顆星球上,又有什麼意義?
更別提,科幻小說通常書寫前往宇宙的故事,《華龍》卻反其道而行關閉了飛上宇宙的路,書寫了在大海上生存的故事,卻將大海寫成了一整片宇宙,上田早夕里全神全靈將她對海洋、人類、非人類、人工智慧體的愛情,都融在這部作品,那股天才般恐怖的想像力羅織出各種生命樣態、精采角色,化作《華龍》的一字一句──對這部作品的喜愛真是說也說不完,說實在這部作品面前我就只是卑微的讀者,雖然對於故事中一些比較硬性的科學理論,或者故事開頭描繪嶄新世界模樣組成的科學細節,讀得並非百分百理解──也希望各位讀者,發現自己有讀不懂的科學理論時別怕,讀東西時總是會有不懂的事──這些都無損於對這部作品的欣賞,這是作家十年前剛出道不久時的作品,也許從現今作品往回頭看還有稚嫩之處,但洋溢著令人感動的熱情。
在此推薦給各位讀者,作為編輯,非常想知道這樣不是那麼主流的幻想文學,是否有機會在臺灣存在,期盼往後還能帶來更多她的故事,也期盼大家可以從這部作品中獲得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