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說較諸偵探小說更吸引人之處,不僅在於其情節撲朔迷離、峰迴路轉,更由於它的推理具有高度的科學體系與嚴謹態度,所以常令人有廢寢忘食,非一口氣卒讀不可的衝動。除此之外,它還總是留給讀者無限想像與思考的空間,當然這也是作者留給自己的「續作」最好的伏筆。
作為英國科幻小說家,詹姆斯•霍根(James P. Hogan, 1941.6.27-2010.7.12)一生26部小說的第一本著作正是星辰繼承者(Inherit the Stars)一書,雖是初試啼聲之作,但就已將科幻小說引人入勝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曾經從事航空機械、電子、數位工程與相關產品推銷等工作,再加上他在英國各地遷徙與移居美國各地,特別是與太空科技具有密切關係的麻省、波士頓、佛州及加州等地,實際的人生經驗使得本書的敘事更顯栩栩如生,更臻真實。當然,作者豐富的想像力,讓本書的場景縱橫於浩瀚的星球-米涅娃(Minerva)、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冥王星之間,以及最重要,但地位也最撲朔迷離的月球及數千萬年去來之間的時空生滅與轉變。
本書從查理與柯瑞於「五萬年」前在月球上的一段艱辛奮戰歷程與查理的死亡,進而到人類「再度」登陸月球發現查理的屍體與遺物,並展開一系列的太陰人與當今地球人類間關係的探索,情節起伏、疑點爭議不斷與故事的峰迴路轉,值得讀者細讀品味與想像。特別要一提的是,除了本書「序章」不能忽略外,「後記」的最後一句:「會是:柯瑞。」應該是本書的最高潮與最值得一再回味及思索的吧!
當然,研讀與欣賞科幻小說,並非一定要照單全收,而是可以挑戰作者的論點,甚至嘗試將原著的時空作一些改變,以達到物換星移的全新格局。在本書中,作者或許也在暗示當時美、蘇競逐核子武器的發展,以及爭奪全球各地的資源,如果再蹈常襲故,繼續竭澤而漁,或許不久將來的地球,也會步上米涅娃(Minerva)的後塵,而月球的正面亦將遭受五萬年前月球背面同樣的悽慘命運!正如英國天文物理學家史帝芬•霍金(Stephen W. Hawking, 1942.1.8-)在BBC播出的紀錄片《探索新地球》(Expedition New Earth)中所提出的警告:「人類將因為全球暖化、小行星撞擊、核戰爭、基因工程所生的病毒與人工智慧帶來的威脅等,能夠繼續在地球上生活的年限僅剩一百年!」至於地球或許會劇烈崩解為無數碎片或小行星,屆時太陽系的大小行星數勢必又要改寫了!由於各星球的時間衡量基準不一,也非永恆不變、運行的軌道也可能因外來因素或本身動能的消耗,而有所變異。因此,本書中提到的五萬年,甚至是二千五百萬年的計算基準為何?是否精確?是否需要調整?讀者似乎仍可採取異星時間調整的時空法則,來進行趣味性的挑戰!當然,如果加入了時空震盪與異次元宇宙的概念,就會讓自己的閱讀更為有趣了!或許退回「消逝已久的過去」與躍進「遙遠的未來」,也並非絕對不可能的吧!
--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暨法律學系教授 蔡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