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九月,漫威(Marvel)的《The X-Men》月刊第一期出版。
DC旗下的超人(Superman)首次出現在大都會(Metropolis)的時間是1938年六月,在這三十一年又三個月的歲月裡,讀者已經看過各式各樣的超級英雄在漫畫當中現身,有的來自外太空,有的是人工智能,有的具有神靈血統,有的有錢有腦也有優異的體能。是故,《The X-Men》裡出現的六個主要角色,乍看之下似乎就是六個具有某種超能力的新角色,如此而已。
但事實上,這幾個角色所代表的,並不只是「另一批超能力者」。
在超人降臨人間之後的三十年間,美國經歷了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等等重大事件,充斥各種超能力角色的美國商業漫畫,在如此世態下被迫轉型,許多超能力者消失在漫畫世界當中,取而代之的是戰爭、科幻、恐怖或愛情題材。美國漫畫史當中被稱為「黃金時期」(Golden Age)的年代已然在五O年代告終──除了世界局勢及社會氛圍之外,心理醫師弗雷德里克‧魏特漢(Fredric Wertham)對漫畫的指控,也是原因之一。
1954年,魏特漢出版《純真的誘惑》(Seduction of the Innocent)。
《純真的誘惑》一書中有許多時至今日仍然常被衛道人士提及的說法,例如漫畫會誘使兒童產生犯罪心態與暴力行為,但更讓當時家長驚駭的是,魏特漢在書中指出,漫畫中有許多「不當」的性暗示──例如蝙蝠俠(Batman)是個戀童癖,羅賓(Robin)是蝙蝠俠的同性戀伴侶,神力女超人(Wonder Woman)的力量與獨立性格顯示她是個女同志……等等。漫畫界的創作者們大力反對這些說法──例如史丹李(Stan Lee)就曾公開表示魏特漢的說詞毫無根據,只是嘩眾取寵,大眾會接受魏特漢的說法,不是因為那些解釋是真的,而是因為魏特漢具有醫師身分──但無論如何,這些說詞仍對閱聽大眾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除此之外,漫畫創作還面臨另一個現實因素。
早先漫畫的主力讀者瞄準的是兒童,因而情節並不複雜,善惡也簡單二分,還常會替主角安排小助手的角色,一方面讓看漫畫的孩子可以自我投射,另一方面也教導小讀者們一些重要的價值觀,例如羅賓有時會直接對著讀者發言。這些從三O年代末期開始接觸超能力角色的小讀者們,在混亂的世局當中成長,有些也開始投入漫畫創作;到了六O年代,無論是漫畫讀者還是創作者,都開始對漫畫可以承載的內容產生新的期待或想像。
如此情勢下,《The X-Men》第一期出場的六個超能力角色,其實具備特殊意義。
首先,這些超能力者的能力是在成長過程中自然覺醒、而非經由某種外力獲得的。再者,因為其中幾個角色的外型異於常人,加上身懷特殊力量,是故尋常大眾並未把他們直接視為救世英雄,而是將他們當成異類怪胎──他們是「有問題的人」,不是「超人」。面對不友善的大環境,超能力者當中也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認為要幫助人類、與之和平共存,有的則認為自己既然較凡人優越,理應處於統治地位、毋需妥協。
後續幾期的情節當中,不同陣營相互抗衡的力量越來越多。
《The X-Men》以及相關故事,因為原初設定的巧妙,引發許多不同領域的討論,包括青少年成長、不同族群間的歧視、公權力的壓迫,以及大社會當中各種次群體的生存困境。「X-Men」系列故事揭露一個事實:虛構的、娛樂的、普羅大眾能夠輕鬆接受的漫畫作品,也能夠在有趣的情節裡闡述嚴肅的主題;而即便身處虛構世界,也不可忽視現實的力量。
這或許是閱讀《狂暴年代》最合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