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黑暗的洞,光都能穿透
文/藍白拖(背包旅人)
大約三年前,我曾經想寫一位旅行者到世界各國流浪最後自殺的小說。但起筆五千字左右,我的情緒宣告不治,因承受不住負面力量的後座力而停筆。起初我一直以為自己黑暗到足以掌握自殺的題材,事實證明我無法接受過度悲觀,一旦進入陰暗狀態中就會想抗拒,情緒拉扯下只好把故事擱置。
我想會獨自旅行的人,情緒影子裡都藏著惡魔、有點不負責任、有點自私、甚至藏有自殺潛意識的可能,因為獨自旅行與自殺的潛意識中都是想離開原本的環境和朋友,獨自前往未知目的地。
但兩者的不同之處在於旅人離開後可以重新面對恐懼,死人沒辦法。
《阿拉斯加之死》描寫一個家境富裕並且成績優異的大學生,放棄一切四處漂泊,出發前竟然把身份證與紙鈔全燒了,斷絕與家人的聯絡,最後客死阿拉斯加曠野中的MagicBus,最後領悟到只有分享才能带來真正的幸福。在他的遺言中寫道「我度過了幸福的一生,感謝主,永别了,願上帝保祐所有人」1997年在美國出版後,迅即登上各大暢銷書排行榜,當時大家都在討論出走動機,猜測他可能只是一個憤世嫉俗的年輕人。直到最近他的姊姊才透露,其實弟弟從小就被愛喝酒的父親毆打。
會有毫無理由與動機就獨自上路的旅人嗎?我想是不會的。反之,自殺也是一樣,不會有人莫名其妙就結束生命,一定要有極為強烈的動機才敢面對自殺前的準備與演練。
此書四名主角各別來自不同年紀、背景與自殺原因,有飲槍、服毒、跳樓、上吊自盡,因自殺死後靈魂上不了天堂而聚在一起成為救助隊,全部到了凡間去拯救企圖輕生的都市人,四人聯手找出強烈的自殺動機,幫助自殺者走出內在的負面情緒。
故事主角間的對話,相當令人反思。
光是叫一個大胖子「別再胖下去」也沒辦法讓他立刻瘦下來。我們得先從細節做起,例如教他運動的方法,或是正確的飲食習慣。
擁有了自尊心,就不會羨慕或忌妒他人,也不會選擇自我了斷生命。問題是自尊心到底是什麼?
原來只要一個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可以化解精神上的致命危機。
闔上書本尾頁,我立刻掉入莫名的沉思,若生活中有朋友要自殺會找誰來幫忙?我最先想到諮商師或心理醫生,總之不會是自己。
如果我不是特例的話,這表示一般大眾都會把救人事推給專業的助人工作者,自己彷彿置身事外。但其實一般大眾的我們可以做很多,甚至可以比心理醫生的角色更重要,因為助人工作不外乎是同理、陪伴與傾聽,這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動物本性,但都市生活磨滅掉這樣的純真本性。
「救人,其實是救自己」這是主角們救人後的深刻感受。
於是,有天我在臺北車站閒晃,幻想自己是人命救助隊的成員,仔細觀察過往群眾,但我無法穿入他們的體內聽見內在聲音,只能注意是否有人神情恍惚。然而,即使看見眼前有一個陌生人需要一個聊天對象或一個擁抱,我也不知如何開口幫助他,這是一個殘酷的事實。當回到現實生活中,似乎我們僅能做的就是幫助生活圈裡的朋友,才不會顯得過於搪突和鹵莽。
但,又有多少人願意主動察覺身旁朋友的生活異狀?
平時看見自殺或他殺的新聞,當記者採訪鄰居時總是說:「平時看見他都沒什麼異狀,看起來很正常,沒想到會這樣……」
作者用黑色幽默的方式來說「關於死亡」的故事,比坊間談論死亡的心理學教課書或教宗書來得更易讀。四個主角彷彿西遊記裡的孫悟空、豬八戒、沙悟淨、白龍馬,過去都背負著罪名,但四人卻要聯手拯救世人消滅各方妖魔鬼怪,有因喪妻而意圖上吊的老人、債台高築而企圖切腹自殺的老闆、吞安眠自殺的憂鬱上班族、想要掐死孩子的母親,各種負面情緒像是妖魔鬼怪傷害都市人,全被四人打倒。
最後,套句作者說的:「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悲傷往往多於快樂,但這些人決定堅持下去。」是啊,無論遭遇再多的悲傷,還是有快樂、有親人在等著我們,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才行!
再黑暗的洞,光都能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