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也有遇過一種小說,故事令人相當不舒服,但卻又忍不住想一口氣讀完?這種難以言喻的閱讀經驗,在日本文壇有一種特殊的稱號──「致鬱系」推理小說。這是二○○七年日本文藝評論家霜月蒼所創造的新名詞,泛稱那些「餘味不佳,讓人讀後心情很差」的推理小說,小說多以「活得很累」的女性做為故事主角,細膩描繪女人內心虛偽、自私、醜惡的面向,這類作品在二○一一年三一一大地震後的日本蔚為風潮。擅長創作致鬱系推理小說的多半是女性作家,其中真梨幸子可說是最能代表這股新浪潮的創作者。
她在二○一一年推出《殺人鬼藤子的衝動》文庫版後,受到書店店員與讀者的青睞,累積銷售已經突破六十萬冊!二○一二年乘勝推出續作《殺人鬼藤子的真實》,為藤子的故事寫下句點。這部令人又愛又恨的作品,終於在本月和台灣讀者見面。獨步在去年底有幸前往日本拜訪真梨老師,並與她進行了一場美好的午後對談,為大家揭露「殺人鬼藤子」二部曲的製作祕辛!
獨步主編張麗嫺(以下簡稱獨):
獨步文化預計將在二○一五年出版《殺人鬼藤子的衝動》(以下為《衝動》)和續集《殺人鬼藤子的真實》(以下為《真實》),希望您可以先向讀者介紹這兩部作品。 真梨:《衝動》是描寫一個在不幸的家庭中出生的少女想要努力擺脫不幸的生活,然而她愈是努力,事情就變得愈糟糕,最後像是陷進泥沼中一般犯下無可挽回的錯誤,是部餘味很差的小說。續作《真實》則是揭開《衝動》中並未被描寫的另一個謎團和秘密。
獨:請問創作《殺人鬼藤子的衝動》和《殺人鬼藤子的真實》的契機是? 真梨:剛開始的時候,我希望描寫一名不幸的少女努力獲得幸福的故事。內容非常正面,她就像灰姑娘一樣,經過一番努力後,獲得了成功得到幸福;但寫著寫著就變成現在這樣了。在我的寫作生涯中,經常發生這種事情,在描寫登場人物、發展劇情的過程中,會出現和我原先預想完全不同的情節展開,寫《衝動》時尤其如此。我在寫作這部作品彷彿被角色附身,像是代筆一樣。因此當有人問我為何會變成這樣的時候,其實我也無法回答。(笑)
獨:《殺人鬼藤子的衝動》在二○○八年就已經出版單行本,但一直到二○一一年出版文庫之後才造成轟動,您認為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讀者選擇了這部作品? 真梨:我想運氣和時機都是關鍵,但最大的契機還是二○一一年的三一一東日本大地震吧。災後的日本社會開始出現一種追求黑暗事物的風潮,表面上當然還是充滿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羈絆、努力生活下去的正面作品,但作為一種反動,想讀到黑暗事物的需求也爆發出來。不只是我的作品,還有其他同樣被視為負面、黑暗的作品也大量出現,受到了相當的矚目。《衝動》搭上了這股風潮,我個人也因此受惠良多。
因為《衝動》暢銷的關係,我可以好好經營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可以說很幸運;然而二○一一年的情勢也不能讓人隨口說出幸運二字,總之心境很複雜。此外,當年《衝動》的文庫本原先預定在五六月發售,但因為三一一的關係,出版社內也曾經討論過是否要放棄發售,畢竟當時的局勢並不適合出現這樣的作品。不過責編依然希望發售,業務也覺得正是因為這種時代才要讀這種黑暗系的作品,所以最終還是決定發售文庫本,對我來講也像抽到樂透。那麼,到底為何會這麼轟動?我其實不知道具體原因,不過我想還是時勢和運氣使然吧。
獨:我第一次看到《衝動》這本書時,大概是在二○一一年年底。當時在書店平台上看到這本書,拿起來一讀,發現非常有趣。獨步在二○一二年出版了《百合心》,我感覺女性讀者似乎比較容易對這樣的作品產生共鳴,我想至少女性讀者也會對這部作品很有興趣。
在二○一一年十二月與德間書店進行的《殺人鬼藤子的真實》網路訪談中,談到您認為「幸福」是人生的終極目的,但在追求幸福的同時也必須要有智慧,懂得拿捏、進退,那麼對您來說,具體而言的「幸福」是什麼樣貌? 真梨:我想這和立場有關。我現在已經五十歲,而我年輕時其實是非常貪心的人,想要這個,想要那個,希望博得那個人的喜歡,還有比某個人更富裕,藉由比較後勝過對方的快感中獲得幸福。雖然這樣說很老套,但是我現在是從一些愉快的事情中獲得幸福,譬如泡澡時被香味環繞會很舒服,或在打掃乾淨的房間中悠閒喝著花草茶,我會從這種舒服的生活細節中感受到幸福。
獨:原來如此,就是微小的幸福。
真梨:是的,雖然很小,但相當珍貴。像我在工作的時候經常陷入銷售數字、比較和競爭的迴圈中,不過若是在這種情況下喝到一杯花草茶、洗一個清爽的熱水澡的話,就讓人很舒服,這就是幸福吧。我年輕時不會這麼想,會認為這些事物不過是個階段,是為了人生最後的幸福的一種手段而已。然而現在因為在寫作和在銷量中競爭,光被這些清香包圍就讓人很輕鬆,我最近才領悟自己是為了這樣的瞬間工作。
獨:就像忙完工作之後,喝一杯啤酒之類的的感覺吧。 真梨:是的,就是這樣,這就是終極的幸福吧。我以前大概不會為了幸福而努力工作,但現在會為了明天喝一杯而提起幹勁。最近我甚至覺得就這樣死了,也沒關係,每天每天都在倒數人生的終點。日本的女性的平均壽命大概80多歲,對我來講還有四十年吧,四十年實在很短,根本不是在意競爭和相互比較的時候。真的只能把握每一個瞬間,記住當下的快樂,讓自己幸福地生活下去,這是我最近非常深刻的感觸。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