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翔
不知道「劇場型犯罪」和「劇場型偵查」這兩個名詞是不是古已有之。又起源於何處,但以這兩個概念為主軸的
《謹告犯人》,卻將這兩者由對應到對立之間所可能有的各種實際狀況,配搭相關的心理背景與情緒反應等等,營造出非常濃烈的戲劇性和非常猛烈的衝擊力,從而對讀者產生了非常強烈的吸引力,難怪能得到大獎,也在兩個排行榜上獨占鰲頭。
所謂「劇場型偵查」,基本上可以說就是和用大眾傳播媒體來做公開偵查的一種「變格」,把原先純屬於「新聞報導」的方式中添加了戲劇性的元素而已。乍看起來,似乎相當簡單容易。但詳細分析研究,就會發現其中所牽涉到的各種變數既多又廣,有著令人難以想像的複雜程度。
首先是大眾傳播媒體和警方的關係。這裡所謂的「關係」無關乎雙方的私人交情,而是相互之間的立場。其實大眾傳播媒體因為有廣大的閱聽大眾為後盾和「實力」,在某些攸關成敗的事情上,說得誇張一點,還真的有掌握生殺大權的可能。所以上至政府機構,下至民間企業團體,和媒體之間幾乎都會有愛憎交織的情結。一方面希望利用媒體的傳播力量達到「宣傳」(當然是包括商業行為在內的更廣義的說法)目的,另一方面也擔心害怕媒體揭開不可告人的內幕或瘡疤。而從媒體的立場來看,則是需要充足的資訊來滿足閱聽大眾的需求和(現在流行的)「知的權利」。如何在「報導」和「廣告」之間做分寸的拿捏,如何秉持媒體應有的良知和道來求得公平正義,就都不能只是口號,而是雙方都該正視和尊重的嚴肅課題了。媒體和一般公家機關或私人企業體之間的關係已有如許問題,和警方之間就更為複雜。
我們一般都熟知所謂「偵查不公開」的原則和說法,然而在某些狀況下,必須要借重社會大眾的力量來彌補警方人力或資訊之不足,適度的公開偵查當然是有必要的。但是從完全保密到公開程度的取捨,卻是大有講究。《謹告犯人》一書中,在這方面以很多實例來詳細說明理論,而且還借著某些意外的發展和結果來檢視其間的利弊得失。不但將專業知識做了極佳的運用,也足以作為警界辦案的參考。
《謹告犯人》書中的「劇場型偵查」,當然有一部分確實是希望民眾提供警方無法藉由調查取得的資訊或破案線索,但最主要的還是對犯人的一場「心理作戰」。像這樣警方完全處於「敵暗我明」的狀態下,對犯人的身份和動機這兩個偵查中最關鍵的資料一無所知,其他的證物又有限得即使再先進的科學辦案技巧也無用武之地時,傳統的偵查方式會走入死胡同中,也是可想而知的結果。儘管由連續殺人犯的犯行可以歸納出某些模式和線索,但被動地把希望寄託在犯人其後的連續犯行上會因疏漏而留下線索,很可能只是徒然再犧牲幾條人命;當然不如主動出擊,引蛇出洞。如何揣測犯人心理,予以有效的刺激,就是警方高招的地方,也是作者在心理分析上安排成功之處。
心理戰的戰略與戰術的安排和運用,其實牽涉到交戰的雙方。作者先以一件舊案作為引子,設定了與犯人週旋的警方負責人,也就是本書主角卷島的性格特色,使他後來的言行和心理變化都甚為合理,且具有說服力。
而那件舊案到後來還有某方面的作用,竟然還在看似解決之後,又有關鍵性的影響和出人意表的發展。這條支線和作者巧用主角心理一樣,都加了故事情節上的轉折變化和戲劇衝突。
正因為對付的犯人身份不明,「劇場型偵查」當然不能針對特定對象,會引起什麼其他的效應,或是相當程度的反彈,甚至在熱頭過去之後可能會遇到的疲乏狀態與停滯的可能,理論上都應該是在預料之中。尤其是媒體本身求新求快的特性,勢必難以容忍冷場或重複,在利用媒體來達到預期效果的時候,是一項必須考慮到的重點。怎麼將有限的基本資料加以變化運用,或是不斷設計出推陳出新的點子來維持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以保持媒體所重視的「新鮮度」,確實考驗了媒體和警方的能力,也展現了作者在這方面的設計功力。
另外在目前這個媒體氾濫,收視率(或收聽率/閱讀率等)數字掛帥的時代裡,媒體之間的競爭近乎白熱化,爭取(甚至製造)獨家新聞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至於「獨占」性的做法,會引起什麼樣的後果,自是不言可喻,《謹告犯人》也很能反映出大眾傳播界的這個現象。
書中不論是利用媒體本身的力量,或是利用媒體之間的競爭,都有著某些意外因素的摻入。令人想不到的是,大部份的「意外」竟來自警方內部。這樣的安排,除了使《謹告犯人》這本書裡包含了「警察小說」中檢視警方內部鬥爭和風紀等相關問題的特質外,也強調出「自私」這種人性的劣點。
其實「私心自用」是很多問題的根本原因所在,不論是政治圈裡、商場上,乃至於一般人的生活中,很多的作為,無論表面上的理由多麼冠冕堂皇,如果骨子裡是出於自私的動機,十之八九都會造成偏頗的結果。這樣的例子在《謹告犯人》中可說比比皆是,不過,「自私」本來就是人性中難以完全去除的一部份,全然的無私可能只是陳義過高的理想而已,所以我們也只能盡一已所能地去追求一個較高的標準。
因此作者在書中讓為私利幾誤大局卻還沾沾自喜的人,都在巧妙設計的反制行動中遭到拆穿,但並沒有受到什麼懲罰。可說是更為洞悉人性的表現。
事實上,作者儘管暴露了警界和傳播界的某些缺失,卻也對他們的努力多所肯定。尤其是卷島身邊的幾個同事,雖是配角,寫來卻都有清晰的形象和特色,而彼此之間的相知相助,相輔相成,更強調了團隊合作的重要。相對於警界和傳播界都有的內部鬥爭,這份合作的誠意和敵愾心就更顯難能可貴,也讓讀者和看到結局時一樣,在些微的悵然中感受到一股溫暖。
本書的中譯書名《謹告犯人》,沒有用有高壓意味的「警告」,也沒有用不免卑屈的「敬告」,而使用了比較中性的「謹告」,充分表現出「劇場型犯罪VS劇場型偵查」的對等與公平性,則是本書在內容以外,值得欣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