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九笙
這次,我終於要引誘大家來看舞城王太郎的奈津川系列了。也就是
《煙、酒或檳榔》註1《煙、土或食物》,還有《暗中的孩子》(都是尖端出版)。要不要把《浮文誌》Vol.3 side-B裡的〈駒月萬紀子〉算進去呢?其中的主角是奈津川二郎。不過這則短篇詭異到我不知如何解讀——不知道怎麼說出幾句看似有道理有深度的感想——那麼還是別獻醜了。
當初我在想「這本推理要讀兩次!」這個專欄總標題的時候,心裡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當初剛讀完《煙、土或食物》時的亢奮——看完一遍以後,我真的馬上就開始重讀第二遍,心裡想著:閱讀就是為了這一刻啊!那種得意洋洋的滿足感,就好像我自己完成了什麼驚天動地的壯舉——雖然實際上並非如此,所有的成就都是作家完成的,我只不過是坐著欣賞他的表演而已。但我想每個人都了解,看精彩表演時會跟著手舞足蹈是什麼感覺。一部分原來屬於表演者本身的動力,傳遞到你身上了。這時候,你會希望派對永遠不要結束。
要跟著《煙、土或食物》一起亢奮,或許比較容易。舞城這本出道作,還維持了某種程度上的「正常」推理小說架構:謎題出現(混亂出現)→在結尾解謎(恢復秩序),所以讀者需要適應(或忍耐)的事情只有……(1)節省標點以製造速度感的句子,(2)內心狂妄行事乖張的主角,(3)堅持讀推理是為了跟偵探比破案速度的讀者,還是放棄這一本比較好,因為主角奈津川四郎解謎的速度太快了,而且這本書最具重量的軸心其實是某種「社會問題」:
家庭暴力及其後遺症。
當然,應該沒有一個正常讀者不會因此將本書列為「社會派」寫實作品,因為書裡有太多誇張到難以認真看待的描述,但是到了第十一章時,整個敘述突然變得真實得可怕:全家相聚的晚餐時間,施暴者丸雄再度藉細故虐打長期的受氣包——兒子二郎,反擊的二郎卻得不到家中任何人的奧援,因為所有兄弟面對長期衝突早已身心俱疲,只想自保;連母親都要逼迫二郎道歉以息事寧人。
如果你覺得這種事情不可思議,你太天真了。這很瘋狂,但是確實會發生,在人類的歷史上一直不斷地出現。明明應該彼此相愛(甚至確實彼此相愛)的家人,卻彼此傷害,因為他們太衝動、太疲倦、太不知所措。「我們」常常都會妥協,而不是做對的事,跟暴力相抗。
不管書裡有多少誇張的描述,對於家庭暴力造成的心理影響,卻寫得非常真實。因為這一點,我無法輕忽看待《煙、土或食物》這本書,而且我毫無防備地被那個光明結局給感動了。
但是,happy ending就是一切嗎?
四郎似乎找出了自己的救贖之道,或許因為他正好是這個家庭裡的幼子,而且有勇氣逃走。但是他個性不同的兄弟三郎卻陷溺在暗之中,無可自拔。《暗中的孩子》是故事的另一面。《煙、土或食物》的結局會讓你以為真相都已經攤在陽光下,一切將往好處發展,但《暗中的孩子》卻無情地揭露,前一本書裡的描述還有許多暗的縫隙。真相到底是什麼?身為作家的三郎,最後肯定自己擁有許多的希望。但是越接近小說的尾聲,三郎的敘述就越支離破碎、越脫離現實,讀者能相信他嗎?
雖然舞城的文字能夠帶來一定的愉欣快感(這種措辭好像在講嗑藥),這樣的內容讀起來卻可能不怎麼愉快,因為你會被逼著去思索。不過話說回來,如果不思索,腦子長來幹嘛?如果只為了生存,根本犯不著長這麼大嘛。
如何?打算來開發一下腦域了嗎
註2 ?■
≫下期預告:
這個月跟上個月都在狂讚別家出版社的美妙商品,嗯嗯……不過下一期應該會講到獨步即將推出的某大師作品(竊喜),要不然就是伊坂幸太郎。
註1:這句戲言第一次出現是在霄哥家的留言版,本來是誰講的我已經完全忘記(是霄哥自己嗎)……我好喜歡這類的(冷?)笑話。
▲
註2:「開發腦域」這句話是借自某位網友冷雨。
▲下面是幾個可供參考的link:
「三十不立」blog的
〈寫給混蛋家人的情書 ─ 煙、土或食物〉炸彈(Bomb)的感想
〈舞城王太郎《暗中的孩子》〉,含內容,建議讀完原書之後再看。
曲辰的文章,
〈現代小說的目光——談舞城王太郎的《阿修羅女孩》〉我自己的第一時間感想
〈愛好物三:舞城王太郎《煙、土或食物》〉關於家暴後遺症的其他參考點:
Shot in the Heart閱讀筆記(1)Shot in the Heart閱讀筆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