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BAR偵探:打給那位偵探的電話
【推薦序】白雪覆蓋的札幌,深入人情的偵探
文/但唐謨(影評人) 推理小說是個迷人的閱讀文類,儘管主題總是犯罪,殺人,或死亡;但是那股屬於邪惡的力量,在一種神祕奇情的書寫下,竟然散發出黑暗的魅力。推理小說的主角永遠是解謎的偵探,通常是很有個性的男性;這個男性雖然聰明絕頂,超然理性;但是他也總有些性格上或生活上的小麻煩。例如雷蒙.錢德勒筆下的偵探「菲利普馬羅」,就是個非常愛喝酒的男子。馬羅經常利用和別人喝酒的機會,趁對方放鬆心情的時候,探取對方的口風。日本推理小說家東直已同樣也創造了一個嗜酒成性的大偵探:「泡BAR偵探」。
「泡BAR偵探」是個專門受人委託辦事的偵探,他沒有事務所,沒有辦公室,家裡亂得像個垃圾堆。不過他總是在外面混,缺錢的時候就靠著一點小聰明去賭場騙錢。他每天一定會去酒吧喝酒,喝到醉醺醺再回到他的垃圾堆睡覺,嗜酒的個性有時候也會搞壞事。他沒印名片,但是他會給你酒吧的火柴盒,要聯絡他就打電話去酒吧,酒吧才是他的家,他是泡BAR偵探。
《泡BAR偵探》這部推理小說創造了一個生活有點渾渾噩噩,外表可能有點邋遢,有點放縱自己,但絕頂聰明的解謎專家。這部小說除了推理破案,最精彩的描述就是偵探的幽默感,以及他混的酒吧的有趣描述。一連串插科打諢的對話,烘托出偵探的個性。
他雖然日子過得很混,在不拘小節的外表下,他嫉惡如仇,非常有正義感和同情心。這個故事從一通電話開始,偵探的帳號匯入了一筆錢,然後他在酒吧接到一位女性委託人「近藤京子」的電話,要求進行一個奇怪任務,但是後來差點死掉。偵探非常生氣,一方面氣他的委託人「近藤京子」讓他陷入險境,一方面也計劃著找出整個事件幕後的真相;他更想知道委託人「近藤京子」真正的身份。
在查訪的過程中,他找出了三件死亡案件,從這彷彿互不相干的三個事件中抽絲剝繭,解開一個龐大的犯罪謎團。
《泡BAR偵探》的故事發生在1980年代初,但故事的時間背景可向前延伸到日本戰敗之後百廢待舉的社會,直到八零年代被社會淘汰的青少年問題。這部書當中偵探所調查案件中的那些黑暗,基本上就是日本戰後那段黑暗歷史的投影。一九四五年二次大戰日本投降之後到一九五二年之間,同盟國以軍事佔領日本,造成日本境內社會的衝擊。盟軍設置了「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HQ),引發了大規模的社會運動。有血性的日本青年起身對抗GHQ。但是到了一九八零年代,民族主義式的右翼組織,演變成了暴力集團,收納邊緣少年進行犯罪勾當。
《泡BAR偵探》背後的脈絡涵蓋了將近四十年的日本近代歷史,以及社會的演變,從戰後的混亂,演變到一個階級不平等的社會。在這案件中受到牽連的每個人物,都被周遭的社會環境深深地影響著。 《泡BAR偵探》的背景也相當特別。作者東直已是北海道大城札幌市出身的作家,對於這個北國的城市自然有著一片情感。例如,故事的一開始就描述了北海道初春那股乾燥令人不快的躁鬱,然後描述了札幌的酒吧,農園,各種吃喝打混的地方,圖書館,洗澡的三溫暖等等。
泡BAR偵探忙碌查案子的過程,就彷彿是個札幌深度之旅,帶著讀者進入札幌的中心,發掘這城市的「另一種面相」。故事中描寫主角看新聞時,其他地方的新聞都稀鬆平常,但札幌的新聞卻光怪陸離。
這份對於城市那股愛嗔交織的情感,以及濃濃的人情味,洋溢在整個故事當中。 閱讀偵探故事的時候,我們(至少我)經常會把死亡當成稀鬆平常之事,彷彿死亡是這種推理故事過程中的必要,無需大驚小怪,因為我們都覺得抽絲剝繭比較重要。
《泡BAR偵探》有個龐大的歷史背景,及深刻感人的角色營造。因此當我們「閱讀」到死亡的時候,不會感到冷漠,反而會帶著和偵探一樣的悲天憫人,去了解故事中那些受盡苦楚的人,在解謎的樂趣之外,讓我們得到了另一種更深的閱讀情感。 暢銷又迷人的《泡BAR偵探》當然也被拍成了電影,在台灣的《復仇影展》中,以《札幌婚殺事件》的片名和另一部《魔術師之死》一起上映。(但唐謨電影影評請見:
http://pots.tw/node/12204)
復仇,經常是推理故事的重要主題。復仇是一種實踐正義的方式,卻經常在社會規範之外,或是法律道統無法伸張正義的情況。《泡BAR偵探》也是一個復仇的故事,但是大家都知道,復仇永遠是悲劇,尤其當復仇者太執迷於復仇的實踐,最後總會迷失自己;於是當復仇任務完成之時,生命也失去了目標。復仇所帶來的是更多的失落,以及整個生命的空洞。
《泡BAR偵探》的敘事充滿喜感,背後卻是沈重的悲劇,而復仇過程的正義伸張,總是淡化了我們對於悲劇的感傷。閱讀小說時會以為這複雜的故事一定得拍成三、四小時的大長片,但《札幌婚殺事件》以兩個小時的簡潔片長,幾乎搬演小說中所有情節。飾演偵探的日本男星大泉洋也是札幌人,表演基礎深厚,聲音表情也很豐富,那一頭大捲髮和渾身的喜感,活靈重現了故事中的偵探。
我們期待這個豐富又瘋癲的偵探人物,能夠發展更多有趣的故事,滿足我們渴望冒險,渴望正義,以及渴望閱讀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