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打架豪,我細伊坂幸太郎。
(台下熱烈掌聲)
曲:老師現在的感覺?
伊:豪熱、豪開信、豪金掌。(中文:好熱、好開心、好緊張)
(台下熱烈掌聲)
曲:我們今天從一個很殘忍的事實做開場,今天台上兩個男人一個32歲一個42歲,但問大家誰32歲,應該大家都會說是伊坂老師(笑),所以第一個問題,老師是如何保養的,哦不,其實大家應該都很好奇。老師要看很多小說,同時也要看很多的小說跟看很多的電影,所以很好奇老師一天的時間會怎麼安排?
伊:(陷入沉思)這樣啊……(沉思)……啊,我需要詳細交代一日生活嗎?
(台下笑)
曲:不用不用,大致上就好了。
伊:(笑)以前我曾經是上班族,但現在我早上小孩出門上學後,我就會出門去附近某個喜歡的咖啡廳寫稿,工作到黃昏左右回家,會陪小孩互動。等到小孩睡了之後,會再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曲:大家都知道老師經常在咖啡廳工作,所以很多人都會說在仙台的星巴克目擊野生的伊坂出現,這其實讓人很好奇,有些作家需要很安靜的空間,老師在創作的過程中需要怎麼樣的狀態好讓自己進入工作中?
伊:太安靜的地方反而不太能夠工作,需要有一點點嘈雜的聲音,反而更適合自己。比如說在咖啡廳裡周圍的聲音,並不是靠近自己,而是有一點距離的狀況比較理想。不過若鄰桌有情侶吵架的話就很困擾,會忍不住想偷聽,又想好好工作,但又不捨得離開,想聽聽他們之後的發展。
曲:上午麗嫺座談會問過老師小說創作的靈感來源,老師說每本都不大一樣。那我們來票選一本最喜歡的小說,然後請老師針對這本小說談談當時的創作靈感。我想老師應該也很好奇大家最喜歡的是哪本小說,我們現在來票選一下。
伊:東野圭吾的也沒關係哦。
(台下大笑)
曲:一人一票,我們從幾個比較大眾化的開始《重力小丑》的請舉手……9個。《孩子們》……3個,《Golden Slumbers》……18個,哇!哪本可以贏他啊?哦對,《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沒人舉手)……,天哪?!我不能對讀者說什麼,但,那本我看到哭耶,揭開謎底的那一刻,前面全部的線被收攏在一起時,就是崩潰大哭的時候,你不覺得人生就是有那種無力面對的時刻嗎(激動),你們竟然不舉手。算了,主持人不要太激動。所以現在《Golden Slumbers》第一名。請問老師,是在什麼樣的契機上出發,才創作出《Golden Slumbers》呢?
伊:這本書開始創作的原因蠻特殊的。在《Oh!Father》之前都會依照自己的喜好來創作,可是寫到這本時,突然認為不應該把自己的固定化,覺得應該要來試著改變,寫一些即使讀者不喜歡的作品也無妨。自己之前的作品就像是歐洲的小品電影,偶而也該來寫寫像好萊塢大型製作般的作品,例如《終極警探》或者《絕命追殺令》這種風格的創作。等於說《Golden Slumbers》是從電影的概念出發的創作。
曲:就結果來說,台灣讀者非常歡迎這樣的創作。
伊:我推出這本時,其實很擔心,擔心讀者不能接受這樣的改變,沒想到大家反而很接受。可是當我後來推出《摩登時代》這部比較像以前的作品時,大家反而沒那麼接受,說不懂我在寫什麼……
(台下笑)
曲:講到寫作這件事情,老師寫作時會寫大綱嗎?
伊:我其實完全不寫大綱,也不會先寫整體設計圖,雖然現在翻看以前創作的筆記,上頭會有一些圈圈、四方型等等,但這也不是所謂的設計圖,就連人物角色我也不會寫筆記,我其實是不會先寫大綱的人。
曲:可是老師很常連載小說,這樣會不會擔心到了後面,有個重大伏筆沒有收尾,會不會有這種情形?
伊:我連載的作品並沒有很多,其實大部分是我已經完成的作品,再去打散在每一期的雜誌中連載。可是唯獨《摩登時代》這部作品,當初是連載在漫畫雜誌上,我是一邊寫一邊連載,每週固定交稿,當時的確有發生有個地方有點矛盾,不符合整體情節,我當時和編輯商量這個該怎麼辦,編輯跟我說沒關係,讀者應該都已經忘記前面的情節了 (台下笑),我們出書時,再將他好好改正就好了。
曲:說到這,很好奇老師跟編輯之間的合作關係,像是《Golden Slumbers》中那句經典的台詞「變態都去死」,就是編輯的建議,很想知道老師跟編輯間都是怎麼進行合作的?
伊:很多出版社都與我接洽出書,因此我和很多出版社的編輯有合作的經驗,但因為每個人個性不同,合作的關係便不大相似。《Golden Slumbers》的編輯是從我出道以來經常配合的編輯,他通常對於我完成的作品,不會表達太多的意見,而是讓作品直接與讀者見面。但是寫到《Golden Slumbers》最後,父親寫書法的畫面時,編輯認為應該拯救主角父親的心境,或許可以再用一次這句台詞,我認為這個提案非常好,所以也接納了這個建議,如果編輯的意見是好的,我都會願意接受。
曲:我很喜歡這句話在這本小說中傳達的力道,他讓我們在絕望之中,仍能看到光的感覺。老師有許多故事是發生在絕望的境地之中,仍然不放棄對未來的希望。很好奇老師是怎樣寫出這種對於未來始終有著期許的小說?
伊:其實自己個性相當悲觀,對於未來相當恐懼,也非常不安。不過雖然說未來不會是完全光明,但也不希望是完全灰暗、沒希望的,期許還能偶然發現一些幸福的事物,所以想能在自己的作品中置入一些希望和對未來的憧憬。
曲:我們對此都受用無窮。接下來的時間就不浪費在我身上了,各位都背負了非常多人的怨念才能來到這裡(因入場資格為抽籤制),麻煩有問題的人舉個手發問吧,講中文沒有問題。
台中讀者:《蚱蜢》、《瓢蟲》這系列中,非常有個性的殺手們的角色是如何想出來的?
伊:說到殺手題材,很容易讓人先想到漫畫帶來的印象。我自己或一些年輕人對這種題材會相當興奮,但是大人可能比較難接受漫畫式的風格。該如何讓這種題材也能讓大人也能接受,所以我想讓他有更具「現實」的味道,例如喜歡湯瑪士小火車的殺手。我只是希望讓孩子們喜歡的東西,大人也能接受。
曲:那位喜愛湯瑪士小火車的殺手是向您的小孩取材的嗎?
伊:我那時候設定這殺手是能專精某個事物,後來發現我跟我小孩相當專精湯瑪士小火車,所以決定這樣設定。
台中讀者:因為老師剛剛談到寫作不會先寫草稿大綱,所以結局應該也都還不固定,老師是否曾有過原本想好的結局,到最後被大翻盤的?
伊:大部分的故事都在我腦海中都成形了,所以基本上不會有太大改變,我寫作就跟做菜一樣,一開始我會決定要做甚麼料理,不夠鹹就再加點鹽,太鹹就加點水,最後做出來通常都會是原本想做的那道料理,過程可能把廚房弄得一團亂,但最後還是會是那道菜。
台中讀者:雖然《重力小丑》剛剛落選,但還是想知道《重力小丑》的創作背景?很多人被開頭第一句話「春從二樓一躍而下」深深吸引。
伊:其實《重力小丑》是自己一部相當重要的作品,當年剛開始寫小說時,我還是一個上班族,邊上班邊寫作,我覺得應該是寫不出什麼好的作品,我是離職後,才完成這部小說,所以《重力小丑》對我來說是相當重要的轉折。當年寫作心情現在記憶模糊了,印象中,在創作「春」這個角色時,是想寫出一個即使生活在不理想的環境中,仍必須活下去、活得幸福的角色。而且,我個人很喜歡「男人間的情誼」,這是我比較擅長、也比較喜歡的主題。日本有一部連續劇「相棒」(「相棒」:指搭檔、夥伴),像這種男人間的友誼的主題是我很喜歡的。
台中讀者:老師你好,歡迎你來台灣,不只你很緊張,我們也都很緊張,(老師笑),謝謝你所寫的故事帶給我們的力量,想請問老師在《重力小丑》的春說的一句話:「真正沉重的事,就該活潑開朗的傳達」,而老師似乎就在實踐這句話,讓故事和現實都有無限的可能。想請問老師有沒有想置身於哪一個自己所創造的世界中?想成為哪一個角色呢?
伊:首先,殺手世界我不想要進去…(台下笑) 像是《孩子們》的世界蠻符合這個現實社會,那如果有像陣內這樣的角色存在的話,好像也蠻不錯的。剛剛「春從二樓一躍而下」我好像沒回答完,我想再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春從二樓一躍而下」這句台詞,我當初是想創作成無法被影視化的情節,日文其實是「落下」的涵意而不是「跳下」,真的要影像化的話,就比較困難,不過最後還是有被拍成電影就是了。
曲:所以……老師不喜歡嗎?
(台下笑)
伊:(笑)當年有人來接洽希望將作品影像化時,我其實是很反抗的,可是因為我當時還沒成名,當年來找我拍電影的人是一位編劇,擅長寫腳本,我覺得我自己寫出來的故事絕不會輸給這位編劇所寫的腳本。後來因為對方不斷與我接觸,最終還是拍成了電影,可是我的內心其實非常不安,甚至是帶著不安的心情去觀看。不過看完後,發現對方幫我把電影拍得非常好,當然,我的作品還是不會輸給改編的(笑)。
曲:那老師想成為哪個角色?
伊:其實如果我作品中出現了一個非常、非常平凡、普通,看起來不太牢靠的角色,那通常就是我自己的化身,希望自己能夠一直躲在和平角落之中。
台中讀者:請問老師如果要推薦自己的小孩子閱讀自己的作品的話,會推薦哪一本書呢?
伊:我的小孩才剛小學,還很小,雖然已逐漸的了解自己的爸爸是從事著怎樣的工作,卻對我的工作毫無興趣,只是每天翻圖鑑,這點其實還蠻讓我失落的(苦笑)。
說實在的,要推薦小孩看我的作品有點難,因為自己的作品裡隱藏了蠻多現實社會的問題。《Oh!Father》雖然故事比較沒有太大的問題,但其實這裡面有個同時和四個男人交往的母親,這在教育上面好像真的不太適合給孩子看。而且擔心小孩讀完之後,會不會覺得現實中他的爸爸和寫作的那個爸爸落差太大,我實在不清楚該怎麼推薦自己的小孩閱讀。不過如果是要推薦給一般中學生,我覺得像是《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寄物櫃》或是《LUSH LIFE》等,我比較早期的作品,其實都還蠻適合的。
台中讀者:請問老師有很多作品被拍成連續劇跟電影,過程中免不了被編劇刪減或修改,老師怎麼看這樣的事情呢?
伊:因為電影有時間限制,所以難免得要刪減。我雖然不太喜歡自己作品被拍成電影,但由於自己非常喜歡看電影,想著若是自己的作品被拍攝成「自己所喜愛的電影」,會是件很棒的事情,也挺開心的,所以,我通常是抱持這種想法與心境去看這部電影。
如果有些自己喜歡的橋段與情節拍成電影,效果不是很好時,自己便會有些落寞,可是我看完電影後常會再回頭重讀自己的作品,如果發現某些橋段自己敘述的感覺比電影拍出來的感覺還要好,這時候就會有種「耶,我贏了!」的勝利感。
(台下笑)
曲:有哪部作品電影化後,讓老師覺得是自己所喜愛的電影?
伊:像是《家鴨與野鴨的投幣式置物櫃》,我純粹很喜歡這部電影,而且這位導演有共同的喜好,我很喜歡這部電影,還有《重力小丑》也很喜歡,但大家不要誤會我討厭其他的哦,我也都很喜歡。
(台下笑)
台中讀者:像是《沙漠》裡的西嶋和《再見黑鳥》裡的繭美,這兩個角色可說是其貌不揚,但卻相當有魅力的人,請問老師是如何創造這樣的角色?
伊:其實沒有特別意識到要創造出令人喜歡的角色,只是為了符合故事的進行,來放置故事中需要的角色。所以當一個人物被放入適合的故事之中後,只能祈禱讀者能夠喜歡。不過,當聽到你喜歡他們兩個,我非常的開心,但我沒有特別意識到要刻意去創造令人喜愛的角色。
台中讀者:我想問老師《奧杜邦的祈禱》的問題。後來自己在工作後重讀這本書,猜想這本書是否是老師在工作繁忙之中,所創造出來的一個理想世界?
伊:回想我當時的心境,那段時間的確是我最忙碌的時期,因為當時還是個上班族。白天上班,下班後在家裡用打字機打出自己的作品,寫完後睡覺,每天重複這樣的生活。每天下班坐在公車上,看著已經變黑的窗外,都會想著自己到底是在過著怎麼樣的生活,心情非常的灰暗。反而回到家寫作品的過程,是比較開心的。
台中讀者:老師的作品中有許多有趣的角色、情節,這些是老師參考自己身邊的家人、還是喫茶店聽到的情節得來的靈感呢?還是有什麼明確的靈感來源呢?
伊:如果家族中真有這些人的話,我可能會非常困擾。
(台下笑)
伊:其實我不會先想好角色個性再創作故事,我寫作通常是先想到故事本身,以及故事的大體架構,再從中去發想適合的人物角色。唯一比較不同的是《死神的精確度》這部作品,一開始便設定好主角是死神,所以是少數先將人物主角設定好的作品。
台中讀者:請問老師創作內容題材是怎麼跟日常素材進行連結?我非常喜歡〈洋芋片〉這個的短篇(收錄於《Fish Story:龐克救地球》),故事從拿錯不同口味洋芋片來聯想到抱錯小孩的概念,老師是吃到洋芋片時想到的情節?覺得老師所談的概念是很基本的,但卻常常用一般人無法想到的點去包裝他,從很平凡的點出發,覺得老師好厲害哦。再來一點,是〈洋芋片〉的短篇也曾經被翻拍成電影,請問老師是否喜歡?另外想問老師音樂的部分,是否有特意設定音樂來貫穿作品的作法?老師喜歡電影主題曲去貫穿整個電影嗎?
伊:首先,〈洋芋片〉的靈感其實並非來自吃洋芋片的時候,如果這樣的話,我可能得一直吃洋芋片才行(笑)。因為自己個人很喜歡閱讀「令人感覺到不可思議」的作品,也想寫這樣的故事,可是因為自己是個普通人,如果突然間寫這樣題材的小說,龐大架構的作品,可能會令人感到不太自然。所以我才會用日常生活的角度來切入,進入冒險的世界,但還是與現實有連結,可是又與現實有一點點錯開來。比如說像是小偷黑澤或是死神千葉,並不是個完全架空的角色。
我的小說和音樂的關係,其實有點難以解釋。事實上並不是刻意覺得這首曲子一定要貫穿故事,是因為自己本身喜歡音樂,所以當故事發展到適合的地方,適合放上某首歌曲,便會放上。不過像是《Golden Slumbers》、《再見黑鳥》、《Lush Life》等故事是因為作品書名就是一首歌曲,才會特別來使用這首歌作為主題。但我沒有要刻意讓音樂貫穿我的作品。
曲:今天時間到這邊差不多了,老師在訪談時曾說過,他並不認為小說能改變讀者什麼,但是他應該會自然而然滲透到讀者體內,不管是音樂對老師而言,或是老師的作品對我們而言,或今天這場訪問對我們而言,都應該有類似的效果,我們再度以熱烈的掌聲感謝老師精彩的談話。
(台下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