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外文書版權的人都知道,簽日文書的版權比簽歐美書難度高。歐美的遊戲規則相對透明,版權交易機制成熟,索取樣書、報價、簽約付款或購買圖檔的流程非常簡單。日本就不一樣了,一來作家在不同出版社出書,造成權利分散,即使出過某作家的書,下一本也未必有優先權。二來出版社少有專人負責海外授權,往往是編輯代勞,而編輯又要考慮作家新書的創作進度,外文報價擱置一旁長達半年以上是常有的事。三來日本人特重交情,若沒能先建立起友誼關係,根本別想做生意。
正因如此,日本作家要進軍歐美,可謂困難重重。對內,要解決版權分散的問題;對外,要有熟悉歐美事務的人全權打理。村上春樹很早就有美國經紀人,而近年來成功打進英語書市的日本作家如小川洋子、東野圭吾、吉田修一和桐野夏生,也都要靠經紀人從中斡旋,才能獲得主流出版社青睞,否則只能由講談社美國分社或日人在美國成立的「垂直」(Vertical)出版社出版。日本文學名家如林,譯成英文者卻如此稀少,與日漫以摧枯拉朽之勢橫掃全球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日本文學版權輸出的困境解說完畢,高野和明的《種族滅絕》正式登場。
此書 二○一一年四月在日本出版,不到一年時間,便被英語世界最強勢的懷利文學經紀公司(Wylie Agency, 旗下作家包括童妮.摩理森、奈波爾、菲利普.羅斯和瑞蒙.卡佛)簽下代理權,賣給美國阿歇特出版集團旗下新成立的犯罪推理品牌「穆荷蘭圖書」(Mulholland Books),並由《1Q84》譯者之一的菲利普.蓋布瑞爾(Philip Gabriel)親自翻譯。究竟是什麼樣的一部作品,能夠先在國內叫好叫座,繼而零時差接軌國際,進軍歐美市場?
《種族滅絕》是一部標準的科技驚悚小說,故事主要分成三條線,第一條敘述傭兵喬納森.葉格為了拯救罹患罕見遺傳疾病的兒子,前往非洲執行祕密暗殺任務,第二條線是遠在美國遙控該任務的總統和情治單位陰謀,第三則是描寫年輕的日本學生古賀研人依照父親遺願,逐步揭露一個驚人的科學謎團。單從前兩條線看來,已經是媲美麥可.克萊頓《剛果》或電影「危機總動員」的高水準之作,舉凡異國場景的描寫、美國情治/軍事單位的運作、乃至於各種槍械和裝備的細節,全都一絲不苟。小說的敘事節奏明快,影像感極強,場景的切換流暢而純熟,毫不遜於歐美的同類型作品。高野和明原本就出身影視圈,還曾任職美國ABC電視網,並在洛杉磯進修電影編劇和攝影課程,能夠寫出如此美式風格與質感的作品,其來有自。
然而,如果只有這兩條劇情線,《種族滅絕》充其量只是個「日皮美骨」的故事。這部作品的巧妙之處,就在於加入了古賀研人的故事。美國驚悚小說名家陸德倫(Robert Ludlum)的拿手好戲「小人物遇上大陰謀」,在此成了平凡學生接到父親神祕遺言,一路尋找線索,試圖解開謎團的日式推理劇。研人從頭到尾沒有離開過日本,他的故事乍看之下與非洲的獵殺任務與美國政府的陰謀更是相隔十萬八千里,卻成了最終破案關鍵。一邊是日本的推理醍醐味,一邊是好萊塢規格的大場面追殺和動作戲,這種跨類型、跨文化的「參差對照」趣味,正是《種族滅絕》的傑出之處。
在推理解謎和跨國冒險的表象之下,則是高野和明對人類過去與未來的深沉省思。他藉由赫茲曼教授之口,說出了「一切生物中,只有智人會大量屠殺同類,這幾乎可說是智人這種動物的定義。所謂的人性,其實就是殘暴性。據我推測,從前存在於地球上的其他人屬動物,例如原人或尼安德塔人,就是被智人殺光才滅種的。」這樣的話語。當出現了現今人類完全料想不到的新種生物時,我們與生俱來的「戰鬥或逃跑反應」(Fight-or-flight response)會是趁其尚未壯大之前予以全面撲殺,還是試圖與之和平共存?《種族滅絕》中的兩位主角,葉格試圖拯救他染病垂死的兒子,研人則藉由科學解謎拼湊出疏離父親的樣貌,最終他們都成了「人類之子」能否存活的重要角色。
我第一次聽說《種族滅絕》這本書,是在去年八月,一位以色列出版人朋友來信詢問我對此書的看法。當時台灣僅出過高野和明的《13級階梯》和《幽靈救命急先鋒》,而且都已絕版,我自然還沒機會讀到,但也因此對這部在日本國內取得巨大成功,短時間內進軍歐美的作品格外期待。一年後,我收到獨步文化寄來的書稿,迫不及待打開來讀,果然酣暢淋漓娛樂性滿點,更不乏深刻的人文關懷。高野和明成功結合了日式推理和美式科技驚悚小說的特質,寫出這部「超日趕美」的國際級大作,無怪乎小島秀夫稱讚這是「凌駕好萊塢的一流娛樂小說。」
《種族滅絕》新書搶先預購中:
博客來、
金石堂、
城邦讀書花園、
讀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