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瀨名秀明接下來的書寫走向,逐漸偏向以科幻為重,作品的恐怖氣息也隨之降低許多,如今已不太會被視為恐怖作家看待;至於小林泰三,後來又以〈看海的人〉(海を見る人)奪下第十屆《SF雜誌》讀者票選獎,到了今年七月,更以長篇小說《天獄與地國》(天獄と地国)首度拿下日本星雲獎,同樣亦為日本科幻小說界中的重要人物。不過,與瀨名秀明不同的是,在這段過程中,小林泰三亦不斷創作恐怖小說,而他屢屢將科幻及恐怖融於一爐的作品風格,更讓他在日本恐怖小說界中,同樣成為了一名備受矚目的當代旗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說小林泰三才剛拿下日本星雲獎的最佳長篇小說獎,然而,在他至今將近二十年的寫作生涯裡,真正最廣為人知的創作類別,其實並非產量稀少的長篇,而是中短篇小說才對(事實上,《天獄與地國》還暌違了上部長篇《ΑΩ》有十年之久)。但有趣的是,雖說他將創作主力集中在中短篇上,但他的作品卻時常擁有極為扎實的世界觀設定,其份量之重,幾乎可以拿來作為長篇小說的題材。更厲害的是,縱使他的作品時常會有不少解釋世界觀設定的內容,但這些部分讀來卻絲毫不顯乏味,並與故事發展及主題息息相關,也因此成為了小林泰三獨特的書寫標記。
或許正因小林泰三遊走在科幻與恐怖間的身影如此游刃有餘,是以在閱讀他的小說時,讀者也很難預測故事接下來的走向為何。有時,當你讀完作品,細心回想以後,才會發現小說開頭與結尾的氣氛(甚至是主題),早在不知不覺中起了極為巨大的變化,而你在閱讀過程中不僅完全不會注意到這點,反倒還會就這樣隨著他的文字一頭栽進故事中,陷入了他那古怪離奇的異想世界。
除此之外,小林泰三的作品還有另一個特徵。無論科幻或恐怖,當你讀到結尾時,總是會出現一個讓人意外不已的轉折,而這樣的特質,也讓他的中短篇小說讀來更具魅力,讓人總是忍不住一篇一篇地閱讀下去,呈現如同遇到精采長篇時,那種手不釋卷、只想一口氣讀完全書的情形。
如果要我來形容小林泰三的作品,我會說,閱讀他的短篇集,就像在看影集《陰陽魔界》一般。唯一不同的是,像《陰陽魔界》這種單元式影集,總會聘請許多編劇(其中不乏知名作家)撰寫劇本,因此大多時候,透過製作人的精挑細選,總能夠維持一定水準,讓人忍不住週週守在電視前,享受那驚悚/懸疑/恐怖/離奇的獨特氛圍。而小林泰三的短篇集,則透過他的一己之力,便完美呈現出如同《陰陽魔界》般的精采,是以關於他那豐沛的想像力與創作功力,自然也就無需贅言了。
當然,如果讀到這裡,我有幸能讓你對小林泰三的作品感到一絲興趣的話,那麼不妨找來最近出版的《腦髓工廠》一讀。如果要用我個人覺得最適切的方式來形容閱讀《腦髓工廠》過程中的感受,那麼我想,或許引用《陰陽魔界》的開場白,便是最好的方式了:
你用想像力的鑰匙打開了這扇門,
在門的那頭,是個不同的時空──屬於聲音,屬於影像,屬於心智。
你正移動到一個陰影與物質、思緒與實像同時並存的世界。
你剛進入了陰陽魔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