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小說呢?很久以前,在我剛開始接觸史蒂芬.金的作品時,曾經一度感到困惑,不懂為什麼在他的部份小說裡,那些看似古老怪物/惡魔的存在,最後竟然被安上了一個外星生物的名份,使整本小說因此染上了科幻色彩,與我原先預期會讀到的純粹恐怖小說有所不同。關於這件事,一直要到我看了霍華.菲力浦.洛夫克萊夫特的「克蘇魯神話」系列相關作品後,才總算大概搞清楚了是怎麼一回事。
在洛夫克萊夫特開創的「克蘇魯神話」系列中,那些古老的邪神們,全都來自遙遠的外太空,並在許久以前便已降臨地球,不僅曾與地球當時的生物(也就是古神)相互抗衡,就連彼此間也呈現對立狀態,最後則陸續因為各種因素,回到了牠們原屬的地方,不然就是在某個地方陷入沈眠,靜待繁星抵達正確的位置時,再度重現人世。
像這種將奇幻與科幻融合的恐怖小說設定,就這麼對後繼的恐怖小說作者產生了強烈影響。超越人智的恐怖存在,在此與外太空的神祕生物扯上關連,舉凡史蒂芬.金、尼爾.蓋曼,或以《驚魂記》聞名的羅勃.布洛奇,均曾寫過「克蘇魯神話」的相關著作,而科幻恐怖小說,也就這麼在無形之中,奠立了其中一種路線的獨特姿態。
當然,科幻恐怖的科幻元素部分,也不僅侷限在「外星生物」而已,像是「超能力」也時常被運用在恐怖小說中。例如史蒂芬.金的處女作《魔女嘉莉》,便是相當知名的例子。除此之外,對於科技進步的疑慮及可能會形成的價值觀衝突,亦是科幻恐怖小說常會處理到的主題。像十九世紀,瑪麗.雪萊的《科學怪人》、史蒂文生的《化身博士》等作,幾乎都可以視為這類科幻恐怖小說的開路先鋒。而這種因科技(醫學)實驗帶來的恐怖後果,則又在後來被衍伸出病毒擴散至全世界,大多數人類都死光,或是變成活屍等等的末日小說及活屍小說等次類型恐怖作品。
那麼,在日本方面,科幻恐怖小說又是怎樣的狀況呢?當然,就早期而言,星新一、筒井康隆等作家都曾寫過此類作品,然而,正如推理評論家曲辰在獨步「恠」書系的總導讀〈你的後面或許有人,那又怎樣呢?〉一文中提及的一樣,1993年,角川成立了恐怖小說書系及恐怖小說大獎後,日本的現代恐怖小說才因此在市場上有了更高的能見度,於是開展出另一波恐怖小說的閱讀風潮。而就科幻恐怖小說於日本的發展觀來,1995這一年,則顯然是個相當值得注意的年份。
當年,拿下第二屆日本恐怖小說大獎最佳長篇小說的,是瀨名秀明的處女作《寄生都市》(パラサイト・イヴ)。這本小說以細胞內的粒線體忽然覺醒,決定展開反噬,徹底改變現有生命型態作為主題,為日本的科幻恐怖小說帶來了不少新意,除了小說創下超越百萬本的銷售量外,其受歡迎的程度,更讓本作陸續被改編為漫畫、電影,以及電玩主機PlayStation上頭的遊戲(但電玩版的故事與原著截然不同,嚴格說來,算是根據原著另行延伸而成的續篇式外傳)。
至於同一屆奪下最佳短篇小說獎的,則是小林泰三的處女作〈玩具修理者〉。這篇帶著點都市傳奇調子的作品,除了融入如同B級片般的趣味外,更於故事末尾有著令人驚異的翻轉,是篇相當精采的短篇小說。而在科幻元素部分,小林泰三採用的則是「人體亦如機器」的概念,為讀者帶來了抹之不去的詭異感受。同時,他也在細節中導入「克蘇魯神話」元素,雖然以比例來看,可能會比你灑在玉米濃湯上的胡椒還少,但也足以令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現了運用克蘇魯神話元素來創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