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細風Michael Shayne 這位偵探台灣讀者應該比較陌生,台灣似乎並沒有引進他的作品。他是由筆名Brett Halliday的Davis Dresser於1939年所創的偵探角色;這位作家年幼時傷了一隻眼睛,所以帶著一隻眼罩的造型便是他最大的特色;此外,他還是美國作家協會的發起會員之一。
Michael Shayne的小說多達77部,短篇小說更有300部之多(但後期有些是由其他人代筆),他的風格是在正統推理中帶點胡鬧,所以改編的電影版也沒那麼嚴肅。1940-42年
Lloyd Nolan主演了7部系列作品,有趣的是除了第一部是改編自Brett Halliday的小說外,之後的故事要不是獨立原創,要不就是借用其他作家的故事,1942年《
Time to Kill》甚至改編自冷硬派大師Raymond Chandler的「高窗」(The High Window)。
1946-47年,PRC電影公司接續翻拍了5部Michael Shayne電影,主角換成
Hugh Beaumont,但也沒創造太多的話題。不過Brett Halliday大概沒想到,他1941年以Shayne為主角的小說《
Bodies are Where You Find Them》在60多年後會被改編翻拍成一部評價極高的推理犯罪喜劇《
吻兩下打兩槍》(
Kiss Kiss Bang Bang)!
Mr. Moto 別以為這位Moto先生和手機廠商有什麼關係。1933年寫陳查禮的Earl Derr Biggers過世後,福斯電影公司便希望能找到其他的東方偵探故事來改編電影,因而看中了John P. Marquand在報紙連載的一個日本偵探的故事,也就是之後的Moto先生(Mr. Moto)系列。
第一本Moto先生的小說於1935年出版,到1957年之間共出版了6本他的故事;至於第一部電影《
Think Fast, Mr. Moto》則於1937年上映,到1939年間共推出了8部系列作。在角色的設定上,Moto先生是一個禮貌中帶點古怪的日本人,並且身懷柔道絕技,甚至還會易容術,雖然美其名是個偵探,但推理並非是他的強項,反倒是靠著他如間諜一般的能力來解決案子。
主演Moto先生的是
Peter Lorre,他在主演Moto先生系列之前,其代表作品是1931年德國的經典驚悚電影《
M》,後來因納粹勢力擴張,他輾轉到美國發展。Moto系列的導演Norman Foster找上他時他身體狀況其實不是很好,但他的樣貌卻很符合Moto先生的模樣(當時老美對東方人臉孔該長怎樣還真的沒啥概念),因此找來一位功夫不錯的替身來演出Lorre的動作戲。這樣的組合居然還賣出了不錯的成績,也算是福斯公司繼陳查禮系列後的接棒作。
Moto系列收攤原因有二,一個是Moto先生的角色特質讓觀眾難以捉摸,比起陳查禮、福爾摩斯、Nick Charles(瘦子系列的偵探,日後會介紹)等偵探都少了股魅力;另一個原因則是當時二次世界大戰已經開打,日本人在美國人心中的印象越來越差,也讓這位日本籍的Moto先生註定不見容於螢幕。
不過Peter Lorre在Moto系列後也接演了幾部相當知名的電影,包括1941年的《
梟巢喋血戰》、1942年的《
北非諜影》等。
Nancy Drew 偵探形形色色,若要舉出少女偵探的代表非Nancy Drew莫屬。Nancy Drew走的是青少年推理,在情境設定和風格上自然和那些「大人推理」不同,而和其他大部分推理小說很不一樣的是,這位小偵探的作者並非單獨一人,而是由一個集團的成員共同執筆。
這個名為「史崔特梅爾集團」「Stratemeyer Syndicate」是由一位書商Edward Stratemeyer於1906成立,他網羅了多位作家,大量出版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對象的作品,1930年的Nancy Drew系列便是其中之一。此系列推出後廣受歡迎,她美麗慧黠的形象更讓這個系列出版了175本小說,甚至也是日後許多女性偵探的啟蒙原型。
1938年華納電影公司首次將Nancy Drew改編電影,在兩年內拍了四部電影,皆由
Bonita Granville主演,她當時也只有15歲,可說相當忠於角色的設定。七零年代起則陸續有些改編的電影影集,直到2007年華納公司才又再次翻拍,台灣將該片翻作《
魔女南茜:星河謀殺案》。
該片飾演這位「魔女偵探」(?)的是年值15歲的
Emma Roberts--她的姑姑是鼎鼎大名的
Julia Roberts,在情節設定上也濃縮重組其他配角(例如她的好姊妹George 和Bess一開始是以敵對且庸俗的形象登場),也還保有一些推理的精神,但整體來說仍是強調青春和友誼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