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恐怖當娛樂」這回事,其實相當微妙。怎麼樣算是恐怖?怎麼樣的恐怖會讓人怕得剛剛好,想繼續看到結尾?畢竟嚇到不敢看下去、或者不停做惡夢,就本末倒置了。但如果恐怖的成份太少,又會讓人覺根本就是其他類型的故事,似乎也失去恐怖故事的醍醐味,讓人覺得有點不過癮。那條微妙的邊界因人而異,很難捉摸──好比說,京極夏彥《幽談》那種精神耗弱式的幽微恐怖我頗能享受(雖然不是真的很怕),有些人就會抱怨沒有恐怖感;但肯定也會有其他人怕得不敢上床睡覺。三津田信三《忌館》這種正統(?)鬼屋故事我超愛,因為恐怖片該有的橋段通通有,但我懷疑我是在享受那個中心謎團(這些不正常現象的源頭到底是什麼?),而不是……呃……真心愛著恐怖。
對,其實我常常很迷惑我對恐怖類型到底有沒有真愛。雖然我從高中開始就對恐怖故事充滿興趣與親切感,但直到不久之前,我都還覺得很迷惘,我喜歡的會不會只是某些恐怖故事裡的附加元素?
好比說,大部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某些系列恐怖片──《十三號星期五》系列、《半夜鬼上床》系列、《天魔》系列(為什麼我要舉這些老到重拍新版的例子……總之我指的是舊版),我毫無例外地最喜歡第一集。我覺得我大概是把這些故事當成略帶恐怖與靈異成分的推理片了,我最關切的問題是:「到底誰是連續殺人魔?殺人動機是什麼?以什麼樣的『規則』決定受害者?」當然啦,動機跟死亡規則在第一集演完的時候就清清楚楚了,所以即使續集裡的死亡場面可能有更多變化,對我的吸引力還是大幅降低。如果說是一些有科幻元素的恐怖片(像是《異形》),呃,當然啦,那種什麼東西突然衝出來的場面一定會嚇一跳,但我好像沒有打從心底害怕過,反而是「科幻片真是太酷了」的情緒比較強烈。這樣一想,難道我根本沒有真心愛過恐怖片嗎?(抱頭)
或者再換個角度來看,很多恐怖故事都包含奇幻/靈異元素,但是包含這種元素的故事不見得給我「恐怖」的感覺。好比說,宮部美幸的許多靈異故事都很溫馨──《暗獸:續八百屋奇異百物語》中的〈暗獸〉篇就很可愛又感傷。不過……嗯,〈吼佛〉篇就不同了。在這裡不好透露太多劇情,但這個故事真的讓我害怕──不只是悲傷,而是真正打心底感到害怕。為什麼呢?因為故事中的某個角色,最後徹底對一切感到
絕望,完全不相信救贖的可能性。
當然啦,每個人會怕的東西都不一樣,所以我不能保證各位看那個故事也會嚇著,但是讀完〈暗獸〉的時候,我恍然大悟:這就是我的恐懼原點──無可逃避的、徹底的絕望。(而且這同時也是我的哭點之一。恐懼與悲傷之間的關係,唔,那應該可以另寫一篇文章了。)其他類型的恐怖故事我可能一樣會喜歡;但只有針對這一點狠狠打擊我的故事,能夠讓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確實就是在享受/忍受恐懼。(這是一種很M的感覺,像是不知天高地厚的小鬼在玩火。)
有了這樣的領悟,我終於能夠了解我為什麼這麼喜歡岩井志麻子的《真的,好恐怖》,偶爾想到就拿出來回味一下。此書封底列了一些日本讀者的感想,好幾位感嘆「人心的黑暗面最可怕了」,唔,當然這話是沒錯,但對我個人來說,我是被每個故事裡洋溢的絕望氣息給吸引了──不,更像是被魘住了吧。那些故事裡的日本岡山地區,在我心中成了一個陰森鬼域,永遠籠罩在日蝕般的昏暗天空下,每個人都像第一個故事裡的妓女一樣,就算肉身還活著,也心知肚明只有地獄等著自己。或者是約翰.康納利的《夜曲》──他的角色即使在故事最後活下來,也是陰影下的餘生。(基於同樣的邏輯,雖然不會有人把安妮.普露的《斷臂山:懷俄明州故事集》當成恐怖小說集,但我會覺得其中幾篇故事很有那種效果……)
在我心中,也有些流行歌曲充滿會「魘住」我的絕望恐怖感,像是Cocco的〈獸道〉──不只是因為那首歌中間夾著不可思議的高音與讓人發毛的尖叫,還有歌詞裡那種濃厚的、暗示著致死方休的執著。在那首歌裡的「你」,是無處可逃的。
我知道我最害怕、也最難逃離的「恐怖」是哪一種類型。也就是說,我知道我的弱點是什麼──但很可惜的是,跟勵志故事裡告訴我們的不同,即使知道弱點是什麼,我也未必能夠克服它。現在我只覺得惴惴不安。如果將來有一天,我落入某個故事描述的那種絕望情境或氛圍裡,我還能替自己找到一條出路嗎?或者我只能等著自己藉著死亡或者瘋狂,「幸運地」失去意識?……(沒想到本文竟然有個純概念性的恐怖結尾?XD)
你最享受的恐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