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細風John Shaft 這個活躍於紐約的黑人私家偵探是由Ernest Tidyman所創,於1971年《
Shaft》(曾有中譯片名「黑豹」)中登場,由
Richard Roundtree主演。這片的配樂和主題曲都曾獲獎,且票房不俗,拯救了瀕臨破產的MGM公司,也因此後來連拍了兩部,之後也有影集。該片和之前介紹的《
Cotton Comes to Harlem》一樣,同屬70年代「黑人剝削電影」(blaxploitation film)的代表作。
2000年這個角色被重拍為同名電影《
殺戮戰警》,由
Samuel L. Jackson主演。在這片中,John Shaft變成紐約警探,而當年的Richard Roundtree則以他的叔叔的身份現身,但這片已經沒什麼推理味,走的是動作路線;值得一提的是,這片的反派是近年來熱到不行的蝙蝠俠
Christian Bale!
Joseph Rouletabille 距今超過100年,1908年由Gaston Leroux所寫的《黃色房間的祕密》堪稱密室推理的經典之作,主角Joseph Rouletabille是一位18歲的業餘偵探,隔年《黑衣女子的香氣》也都有錄於謀殺專門店的選書。而這位法國年輕神探最早於1913年改編自《黃色房間的祕密》的默片中登場(但該演員當時已超過40歲了!),前後至少9位演員曾於15部以上的電視影集或電影中詮釋過這個角色。
Rouletabille的故事仍受關注,法國在2003年和2005年都還上映了《黃色房間的祕密》和《黑衣女子的香氣》的電影,主角都是由
Denis Podalydès主演,而他事實上也超過40歲了。他曾於2011年飾演法國前總統Nicolas Sarkozy,各位或許可藉此想像該君長相。
Lew Harper Ross Macdonald於1949年出版的《動向飛靶》(
The Moving Target)是冷硬派偵探Lew Archer的初登場。Lew Archer這個名字是向《馬爾他之鷹》(
The Maltese Falcon)主角的搭檔Miles Archer致敬,而故事發軔則和《大眠》(
The Big Sleep)有點相似。但Lew Archer的故事不像前輩們這麼受片商青睞,直到1966年才被搬上大螢幕。
這部片找來當紅的
Paul Newman主演,製片因為他之前《
Hud》(中譯:原野鐵漢)和《
The Hustler》(中譯:江湖浪子)的成功,因而把主角改名為Lew Harper,片名也改為H開頭的《
Harper》。女主角則是找來黑色電影時期的經典女星
Lauren Bacall,也讓這片有著濃厚的致敬和傳承意味;一則Lauren Bacall是《馬爾他之鷹》電影版男主角
Humphrey Bogart的遺孀,二來她也是1946年《大眠》電影版的女主角。
這部片由著名編劇
William Goldman改編,也獲頒隔年愛倫坡獎(Edgar Allan Poe Awards)最佳電影劇本。然而,喜歡Lew Archer的書迷對於Paul Newman卻不買單,認為他太帥了,反倒偏離了Archer該有的樣子。即便如此,Paul Newman在1975年仍繼續接演了Harper的第二部改編電影《
The Drowning Pool》,並和他的太太
Joanne Woodward第八度合演。
Martin Beck 早在Stieg Larsson以千禧三部曲走紅文壇前,瑞典這個國家的推理文學代表當屬Maj Sjowall和Per Wahloo筆下的馬丁貝克探長系列,該系列自1965年《羅斯安娜》(
Roseanna)起,於10年間出版了10個故事,被譽為史上最佳「警察程序小說」(police-procedural novel)之一。
第一個被搬上大螢幕的故事也是《羅斯安娜》,是1967年瑞典出品的電影;而第二部改編電影是被老美買下版權的《大笑的警察》(
The Laughing Policeman),於1973年上映--該片導演
Stuart Rosenberg的下一部片就是前面提到的《
The Drowning Pool》。
總計馬丁貝克探長系列共被改編成12部電影,除了美國和瑞典以外,包括當時的蘇聯和西德也都有零星的改編,但1993-94年間由瑞典出品、
Gösta Ekman主演的6部系列電影可說是馬丁貝克探長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