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讓我意識到政治影響力的推理電影,是一九六七年的《
將軍之夜》(
The Night of the Generals)——這部電影就像是把開膛手傑克的故事,放到一個更複雜的歷史政治脈絡之下。一九四二年,納粹國佔領下的華沙發生了妓女被殘殺的血案,驚慌的目擊者只看到兇手身上的軍褲有紅色條紋——這表示兇手是一位將軍。整個華沙地區只有三位將軍,範圍縮得很小,但三位將軍都自稱有不在場證明,主導調查的格勞少校還未破案就被調職。過了兩年,三位將軍與格勞少校都被調至巴黎,同類的慘案也再度發生;此時的格勞不但升了官,還多了一位法國探長莫蘭協助調查,但這位探長似乎跟地下反抗組織有某種不清不楚的關係;同時在國軍方高層,暗殺希特勒的陰謀正在醞釀,三位將軍各以不同的方式牽扯在其中,到最後甚至這個案件的調查,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影響……。
另外一部我在差不多年紀看到的電影《
焦點新聞》(
Z),就是貨真價實的政治驚悚片了。這部電影是在柯斯塔加華斯(Costa Gavras)一九六九年拍攝的,但是因為它的主題「敏感」,直到一九八九年才終於在台灣上映。(一九八九年真是個事情很多的年份。)這部電影有原著小說,但小說本身就是真實事件經過少量修飾的版本;在電影開頭,甚至有個「責任聲明」:「本片中如有任何與真實事件、已故或生存人物雷同之處,並非巧合,純屬
故意。」希臘政治家Grigoris Lambrakis(電影與小說中化名為Z)在一場公開演講之後,被兩個乘車的極右派份子拿棒子重擊頭部倒地,當場有大批群眾目擊此事;Lambrakis在五天後死在醫院裡。原本這個案件眼看就要被硬凹成「意外」(不知怎麼的,極權國家意外總是特別多),但承辦此案的檢察官Christos Sartzetakis意外地堅持,完全不管上級壓力,經過危機重重的過程(馬路真的如虎口,如果你是命案關係人走路千萬小心),終於追出來幕後手其實是右翼政府高階將領。但是……片尾的一段報幕畫面告訴你,正義還是沒有完全伸張:檢察官被解職,某些證人還是「出了意外」,刺客沒多久就被放出來,涉案將領只挨了一點行政申誡就了事。(在真實世界裡,這麼有種的檢察官當然被秋後算帳了,不過還好他沒死,後來在一九八五年成為希臘總統。)
我會想到的小說,就都有點跳tone了。好比說G‧K‧卻斯特頓的《知道太多的人》和
The Man Who Was Thursday。「知道太多的人」漁仁比別人更善於洞燭機先,這讓他很方便早一步為了政治理由湮滅事件真相。為當權者掩蓋事實,這這這聽起來不是壞人才幹的事情嗎?(驚)漁仁也有過掙扎,但卻斯特頓寫那本書的時代還比較純樸(或者說他對大英帝國比較有信心?),所以漁仁還是覺得為了「大義」偶爾犧牲真實,其實是好國民應盡的義務。
The Man Who Was Thursday是本怪書(搞不好就是因為怪才會一直沒有繁中譯本),但至少前半本真的很「政治驚悚」。
日系推理當然也有很多談政治陰謀影響正義伸張的作品——松本清張就寫了一大堆(最近出版的《嫌疑》後半本〈倒楣的名字〉就是一樁明治時期偽鈔案的翻案故事),逢坂剛那些舞台很大的冒險小說常常牽扯到跨國的政治陰謀,某種程度上講也是政治驚悚;但深深吸引我的,還是一些比較「不典型的」故事——好比說久生十蘭的長篇《魔都》跟《十字街》。老實說,雖然這兩本小說的主軸是政治驚悚小說的常見主題(外國皇帝無端從密室失蹤,情婦則墜樓身亡,兇手是誰?/小人物捲入政治獻金案,要如何死裡逃生?),後續發展跟整個故事的夢幻(或者該說是「夢魘」)氛圍,卻跟一般政治驚悚小說直指(醜惡的)現實的狀況相去甚遠。(到頭來我好像在自婊?我喜歡的其實都不太像「真正的」政治驚悚小說,我在逃避現實嗎?)
在最後,我必須提一部我自己覺得不算「好看」的政治驚悚片。我說的是《
被出賣的台灣》。這部電影的概念不錯——用推理/諜報/驚悚的外皮,象徵性地重現台灣民主化之前的悲劇性事件——但執行上有各式各樣的瑕疵,如果以一般電影的標準來看……嗯,我覺得IMDB上面的平均分數太高了,爛蕃茄的tomatometer比較合理。但我坐在電影院裡的時候,還是在暗中不停地掉淚;因為那些假假的畫面,都在提醒我真正發生過的事。但是我能坐在那裡掉眼淚,似乎證明這些事情已經過去了,也許不會復返。《被出賣的台灣》電影上映是2010年,距離劇情所影射的那些真實事件至少已經26年。
不知道五月三十五日可以真正當作過去式,要等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