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細風Craig Kennedy 認識這位誕生於1910柯夢波丹(
Cosmopolitan)雜誌的偵探的讀者可能不多,不只是因為他年代久遠,且他的形象和設定近似福爾摩斯和宋戴克(Dr. Thorndyke.),皆標榜科學法辦案,故被後者的名氣所蓋過。
這位偵探雖然只是曇花一現,但1914到1915年三部皆由
Arnold Daly主演的電影卻是默片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系列偵探。這三部片的男女主角都是Arnold Daly和
Pearl White,而Pearl White在1914年所主演的《
The Perils of Pauline》讓她在當時贏得了廣大歡迎,而該片最讓人稱道的就是運用了「懸疑伏筆」(cliffhanger)的手法,讓嬌弱的女主角身陷危險時剛好結束一個單元,吸引觀眾繼續往下看。
Pearl White和Arnold Daly於同年年底演出的《
The Exploits of Elaine》就延續搭上了這樣的手法,而這樣的手法後來也被廣用於電影和電視影集中,作為預告續集的伏筆。
Ellery Queen 廣為台灣推理迷熟悉的昆恩,第一部被改編的作品是1935年的《
The Spanish Cape Mystery》(西班牙岬角的秘密),到1942年共有9部改編電影,前後共4個演員詮釋過這位大偵探,但可惜多為低成本的B級電影。其中
Ralph Bellamy於1940到1941所主演的4部都是和
Margaret Lindsay合演,其中3部改編自小說,但都與原著略有出入。這幾部可說是電影公司為了用特定的男女組合衝票房而拍的電影,而這樣的手法即是複製1934年《瘦子》(
The Thin Man)系列的成功(詳後述)。
1942年所上映的3部昆恩系列則換成
William Gargan主演,但不變的是女主角Nikki仍由Margaret Lindsay擔綱,而或許是因為這個角色的原因,昆恩(作者昆恩)在1943年「從前從前有個老女人」(
There Was an Old Woman)小說的最後巧妙地把這個角色帶入,也算是軼事一則。
George Smiley 之前曾介紹今(2011)年在台灣上映的電影《
諜影行動》,主角George Smiley是由老練的
Gary Oldman所詮釋,但其實早在1965年就有改編自勒卡雷小說「冷戰諜魂」(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的同名電影,這也是他第一部被改編的電影。Smiley在這個故事裡算是個配角角色,飾演他的是
Rupert Davies,在演出這片之前他才演完馬戈探長(
Inspector Maigret)的影集。
隔年的《
The Deadly Affair》則改編自他的第一本小說《召喚死者》(
Call For the Dead),由
Sidney Lumet執導,
James Mason主演。但因為派拉蒙公司取得了改編版權,因此在片中主角更名為Charles Dobbs。而1969年改編自《鏡子戰爭》(
The Looking Glass War)的同名電影,雖然也是Smiley系列,但不知何故卻在電影版拿掉了他的角色。
在幾位演過Smiley的演員中,除了Rupert Davies比較忠於小說裡的外型描寫之外,其他幾位演員著重的反倒是他睿智、沈穩、帶點陰鬱的氣質。事實上,Gary Oldman的造型風格反倒取經自1979及1982年曾於電視影集中飾演Smiley的老牌演員
Alec Guinness,其精準的詮釋連勒卡雷都說在寫Smiley的故事時都很難不被他影響。
Grave digger Jones & Coffin Ed Johnson 這對組合或許較少人知道,他們是紐約哈林區的一對人警探搭檔,也稱「哈林警探」(Harlem Detective),出自Chester Himes筆下,首次登上大螢幕是於1970年改編自同名小說《棉花闖哈林》的《
Cotton Comes to Harlem》,兩年後兩位主角又一起演出了《
Come Back, Charleston Blue》。
這兩位演員的影壇成就都不高,但值得特別介紹的原因在於改編自推理小說的這兩部電影走的都是動作喜劇路線,包括導演、演員、預設觀眾幾乎清一色都是人,也算是開啟了70年代自成一格的「人剝削電影」(blaxploitation film)的濫觴。
註:「剝削電影」(exploitation film)約莫出現於1960-70年代,因美國電影協會開始針對電影分級後,許多訴求情色、暴力等的電影大量開拍,許多片子走低成本路線,訴求小眾,而「人剝削電影」便屬其中一個次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