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 Raffles Raffles有著人生勝利組的形象(會打板球、又住高級套房、為人正直…),擔綱的男主角也自然要有幾分英姿。1917年改編自小說「業餘神偷萊佛士」的電影在《
Raffles, the Amateur Cracksman》主角是
John Barrymore,他是早期好萊塢的一線男星,也是女星Drew Barrymore的祖父。
而1930年的版本則是第一部讓Raffles講話的有聲電影,也是影迷/書迷覺得最好的版本,該片由
Ronald Colman飾演,他和1939年版男主角
David Niven一樣,後來都曾獲得奧斯卡影帝的肯定。
Arsène Lupin 拜盧布朗(Maurice Leblanc)的設定所賜,亞森羅蘋這個聰明帥氣的角色自推出以來就頗受片商的青睞,從1908年到1962年之間就有20部以他為主角的電影,這當中包括美國版、法國版、還有日本版。
早期電影明星大概都多才多藝,像1916年版《
Arsène Lupin》的主角
Gerald Ames還曾參加過奧運擊劍比賽;前面提到過的John Barrymore也曾和他的哥哥Lionel Barrymore一同於1932年的同名電影共同演出。
羅蘋的故事直到2004年才又翻拍成電影,飾演羅蘋的是法國帥哥
Romain Duris,在台灣有發行DVD。
Bulldog Drummond 曾獲宏志入選世界十大間諜小說經典的「鬥犬杜蒙」,這位有著機智帥氣勇猛的形象(又是一樣?)風靡於1920-50年代的英國。前面提到過的Ronald Colman曾兩次飾演這個角色。而
John Howard則曾於1937-1939內在7部電影中飾演杜蒙,可說是當時杜蒙熱潮的高峰—只是,這當中有3部是和John Barrymore合演,也反映了當時片廠時代一線男星戲路幾乎被定型的現象。
Charlie Chan 華裔偵探陳查禮於1925年出自Earl Derr Biggers的筆下,且隔年就有翻拍的電影,但直到1931年福斯電影公司找來
Warner Oland飾演這位來自夏威夷的偵探後,才算是陳查禮系列被大量翻拍的開始。
Warner Oland貌似東方人的長相讓他有許多演出亞洲人的機會,但過去多半是壞蛋角色(像是Sax Rohmer作品所改編的傅滿州)。不過從1931年主演《
Charlie Chan Carries On》(改編自「陳查禮接手」)後便改邪歸正,並接連以這個角色在1931到1938年間演出了16部系列電影。這一系列的電影替福斯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甚至在當時經濟大恐慌的年代還可以衝到百萬美元的票房。
Biggers雖然只寫了6部陳查禮的故事,但卻有48部陳查禮電影(單就美國片而言),不過大多幾乎都與原著無關,甚至還讓他環遊世界辦案,包括倫敦、巴黎、埃及、蒙地卡羅等地方都去了。這種借用小說角色來發揮的現象在當時相當普遍,但整體來說這系列水準都不高。
Warner Oland拍了16部陳查禮電影(1931~1937)後就因病過世,後來的
Sidney Toler接手拍了22部(1938~1946)、
Roland Winters再接手拍了6部(1947~1949)--這位華人可稱的上電影最風光的偵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