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推理小說時,我們知道所有的不確定因素,到了小說最後總能真相大白,使一切透過邏輯與理性的解釋,重返它們穩定而確切的位置。但在恐怖小說裡,這種不確定性則可能會貫穿全書,甚至到了故事結尾時,也依舊維持在相同的狀態。
不過,以上所言只是大多數情形而已。事實上,有些推理作家仍會在小說結尾時,運用如同恐怖小說的技巧,使案件就算獲得了合乎邏輯的解答,卻也還是維持住那無法確定的感覺,因此留下令人難以從懸疑氣氛中跳脫的奇妙餘韻。
在當代日本推理小說中,三津田信三的作品可說是最為明顯的範例。在他的「刀城言耶系列」裡,總會在一切謎團獲得解釋後,忽地又冒出一個推理論述難以解釋的破綻,使前頭好不容易建構出的理性結論因此再度破滅,展現出十足恐怖小說收尾的氣氛。
不過,這樣的作法在日本推理小說界裡,自然並非三津田信三首創。事實上,早在1923年,江戶川亂步的第二篇小說〈一張收據〉裡,便已將這樣的手法運用在本格推理中了。
在〈一張收據〉裡,自稱為「空想家」的偵探角色在做出推理論述,使案情因此水落石出後,卻又在結局時對敘事者暗示,自己的所有推理,可能全奠基於刻意扭曲事實的關鍵證據上,而前頭看似合情合理的推理,則因這樣的人為因素,再度回到所有事物均無法確定的混亂之中。就這樣的手法來說,雖然〈一張收據〉是篇絲毫不帶有陰森恐怖氣息的小說,但從結局回歸至「不確定狀態」的方面來看,與前頭所提及的三津田作品,倒是有著一定程度的相似之處。
而如果你看過其它江戶川亂步的作品,肯定也會發現,〈一張收據〉不過僅是亂步這種創作手法的開端之作,在他後來的作品裡,這種帶有「不確定性」因素的小說結尾,則開始被陸續賦予了更具陰鬱、驚悚性質的氛圍。
像是他的知名短篇〈人間椅子〉,便利用對於異常心理的細膩描述,成功營造出讓人心底發毛的恐懼感。但到小說結尾時,故事突然出現大幅逆轉,使整體氣氛再度明亮起來。但有趣的是,當你讀完整個故事,好不容易才覺得能夠鬆口氣時,那樣不確定的感覺又會於心中浮現。畢竟,那個最後的逆轉,不過僅是單方面的說法罷了,要是那道你以為是陽光的光芒,不過僅是人工照射的燈光該怎麼辦?
這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他的中、長篇小說裡。就長篇〈湖畔亭事件〉來看,故事最後的不確定因素,為角色善惡投下了一個無法獲得解答的問號。至於中篇小說〈陰獸〉,則透過不確定性的結局,加強了角色的性格描寫,更藉由「揭開真相」這個讓主角悔恨終生的舉動,使讀者陷入與角色相同的困惑中,令故事的陰鬱餘韻因此更顯強烈。
這種與恐怖小說相似的不確定感,對我來說,正是亂步作品之所以獨具魅力之處。畢竟,如果連理應穩定的推理世界,都有可能在結尾時出現這種足以推翻一切的不確定要素,那麼在閱讀過程裡,身為讀者的我們,又怎麼能完全安心,認為最後一定有個讓人感到安穩無比的結局?換個角度來說,當這樣的創作手法出現在推理小說時,比起出現在恐怖小說裡,豈不是也更具意外效果,甚至更能讓人感受到獨特的恐怖感?
而亂步筆下的這種不確定性,或許也正是在推理小說中,才能呈現如此強烈效果的一種特殊恐怖元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