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型電影的產生和電影發軔初期美國好萊塢片廠制度有著密切的關係,當時的片廠制度可謂製造電影的工廠,電影公司快速且大量複製特定的電影類型,不僅是故事本身有既定的結構和公式,有些電影明星只拍特定類型的電影,連運鏡、剪接等也都不脫固定的手法。
時至今日,片商仍然會推出特定的類型電影以吸引特定族群,而觀眾自然而然也會將電影冠上特定的分類,但類型的定義和分類也就更趨多元。就推理電影(mystery film)來說,在維基百科的說明是犯罪電影(crime film)的次類型,有些則歸屬驚悚片(thriller)的類型。而在IMDB網站,則將推理片列在25個主要大分類中,與犯罪片(crime)、色電影(film-noir)、驚悚片(thriller)並列。
目前IMDB推理片評分最高的是《後窗》(
Rear Window)、犯罪片最高的是《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色電影最高的是《日落大道》(
Sunset Blvd.)、驚悚片分數最高的則是《色追緝令》(
Pulp Fiction)。至於分類和IMDB相當接近的影評網站metacritic的排名則有濃濃的文青取向:推理片平均分數最高的是瑞典大師Ingmar Bergman執導的《芬妮與亞歷山大》(
Fanny and Alexander)、犯罪片則是《教父》(
The Godfather)和有夠冷僻的法國片《驢子巴達薩》(
Au Hasard Balthazar)並列第一,顯見國外的影評對一部電影裡mystery、crime這些元素應該懷有更藝術性的觀點。
另一個重要的電影資料庫網站
爛蕃茄的分類則是用「推理懸疑」(mystery & suspense)做歸類,目前的前三名是《大國民》(
Citizen Kane)、《後窗》(
Rear Window)和《北西北》(
North by Northwest)。
美國電影學會(American Film Institute)在2008年選出的「AFI's 10 TOP TEN」中,在推理(mystery)這個類型的前三名經典電影為:《迷魂記》(
Vertigo)、《唐人街》(
Chinatown)和《後窗》(
Rear Window);而和犯罪電影有些接近的幫派電影(gangster)的前三名則是《教父》(
The Godfather)、《四海好傢伙》(
GoodFellas)和《教父第二集》(
The Godfather: Part II)。
至於推理圈中對推理電影的看待又更細緻。例如
MysteryNet網站就把推理電影分成六個類型,包括了「私家偵探(private eye)」、「警察程序(police procedurals)」、「色電影」、「幫派強盜(gangsters and robbers)」、「殺手及精神異常者(killers and psychos)」、及「驚悚(thrillers)」等。
權威推理書評Otto Penzler曾編撰關於推理電影的書,他對推理電影的定義是「其主要情節或主題為犯罪,或犯罪威脅之電影」,他認為推理電影不見得要有偵探的角色,而間諜電影,也因為屬於「國家等級的犯罪」而屬於推理電影之範疇。他在書中則是把推理懸疑電影細分為「偵探」、「警察」、「法庭」、「間諜」、「犯罪」、「色電影」、「懸疑」等幾類,足可涵蓋推理電影之範疇。■
註:本文所列各網站電影之排名資料時間為2012年2月,但我猜測這些經典電影的排行在未來3-5年仍難以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