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改編自間諜小說,因為這類故事不乏懸疑、驚奇、推論等元素,也被讀者視為推理文學的一支,而間諜特有的政治軍事色彩,也讓這類型故事加上專業的色彩。
1935年Hitchcock所導的《國防大機密》(
The 39 Steps)就是早期間諜小說改編電影的代表。深諳觀眾喜好的Hitchcock並未忠於原著風格,倒是著墨在主角意外捲入間諜情報網(這也是他為人熟知的母題),也加入了男女主角打情罵俏的情節,調和了追殺和懸疑的成分。他接下來的兩部片《間諜末日》(
Secret Agent)和《破壞》(
Sabotage)同樣是以間諜和陰謀份子為主軸,而故事主角的任務就是要偵破這些壞蛋的陰謀,也有幾分偵探的意味。
二次世界大戰及之後的冷戰時期,美蘇陣營更是在情報網暗中角力,這種暗潮洶湧的局勢也刺激了許多間諜小說的蓬勃,而這些暢銷小說也被改編成電影。許多片也隨當時「色電影」(film noir)的風潮,例如1949年改編自Graham Greene小說的《獄亡魂》(
The Third Man)已成為經典電影之一。Greene的作品被翻拍的數量相當多,最近的是2010年《布萊登棒棒糖》(
Brighton Rock),但評價普通。
另一位間諜類型大師John le Carré則以刻畫間諜的人性和心理描寫著稱。預定今年3月上檔的《諜影行動》(
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就是改編自其同名小說,並由Gary Oldman飾演主角Smiley。(順帶一提,1979和1982年的電視影集演Smiley的Alec Guinness,過去也曾演過神探布朗神父)
1962年的《諜網迷魂》(
The Manchurian Candidate)則算是開啟了「陰謀驚悚片」(conspiracy thriller films)的新型態,不只題材上繼續挖掘這些爾虞我詐,在敘事風格和影像手法上也相呼應,讓電影的藝術成分更高一些。該片同樣是改編自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韓戰過後,被共黨洗腦的軍人回到美國,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執行反叛的任務。(該片曾於2004年翻拍,台灣片名叫《戰略迷魂》,主角Denzel Washington和Meryl Streep都是影帝影后級的人物,而背景則換成了波灣戰後)。1969年《黃寶石》(
Topaz)、1975年《英雄不流淚》(
Three Days of the Condor)、1976年《霹靂鑽》(
Marathon Man)等都是這種風格的代表。
若論間諜類型票房最好的,當屬2002年由Matt Damon主演的《神鬼認證》(
The Bourne Identity),顯然Jason Bourne這個具有體格和本領,同時又要和所謂「組織」對抗的特務英雄,頗能滿足當代觀眾對於打鬥和陰謀論都想要的胃口。
至於華語片部分,2009年的《風聲》在劇情鋪排和演員表現都十分精彩,在中日抗戰的背景下,情報員「老鬼」成了民族英雄,主角們的相互猜忌成了觀眾推理的線索,而結局情(民族大義)理(佈局手法)兼顧,直叫人血脈賁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