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拚命出大部頭小說的新雨,終於把《假想儀式》和《鋼鐵騎士》的下集端出來了,想一口氣看完上下冊的朋友可以出動啦。雖說這種篇幅可能讓人望而生畏,進入狀況也需要一些時間,這兩本書的題材卻都很特別,應該也可以吸引一定數量的讀者。《假想儀式》的主題(新興宗教的起落)雖然嚴肅,讀起來卻還滿容易進入狀況,因為敘述方式單純(就是單線敘述),人物個性分明,從頭到尾事件以穩定的節奏不斷發生,讀者不會有無聊的時候。
《鋼鐵騎士》的調性乍看比《假想儀式》通俗——融合了冒險、愛情(←其實著墨不多,因為大半篇幅都拿去冒險了)、賽車運動、三○年代的國際情勢與間諜活動,連怪盜都出現了(不是亞森‧羅蘋,不過易容術很害,部下也很多)——但是這本書裡也有個嚴肅的核心問題:革命到底是什麼?讓人為此獻身的激情到底是什麼?書中的各種勢力關係有點複雜,某些人物又有假名或多重身分,如果你不習慣讀西洋人名、對歐洲近現代(十九世紀末到二戰前)的歷史地理認知又非常低的話,讀這本書也許會一時覺得暈頭轉向,不過看不懂門道,至少還可以看熱鬧,冒險故事的好處就在這裡:P。
主角千代延義正身為華族,卻受到左派革命理想所吸引,然而他先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跟其他同志不見得合拍,接著又目睹以理想之名行使的暴力,因此感到幻滅,卻又無法徹底放棄——他雖然脫離了日本的左派學生祕密活動,卻又忍不住要為左派革命理想辯護;但聽說共產俄國如何整肅自己的同胞,又讓他心生動搖,不知道該把這筆帳算在誰頭上:這只是過度期的不得已之惡,還是共產主義理想真的有某種問題?在這種狀況下,他突然間迷上賽車,雖然身不由己地捲入間諜活動的漩渦、被神祕勢力追殺,卻還是想盡辦法要參加比賽——在亡命之餘,他忍不住思考著,讓他著迷於賽車的這股激情,跟他對革命的不醒幻想,是不是有某種相似之處?這種共通性是從哪來的?
想在一本書裡處理這麼重大的議題,又要兼顧故事情節的曲折流暢,實在是很艱困的工作。藤田宜永在後記裡說,他本來還想寫到戰後篇,但光寫戰前的部分就已經超過預定篇幅甚多。在實際上完成的這個版本裡,主要衝突雖然都有了收尾,結局卻還是稍嫌倉促,有點可惜;而且書中出現的兩位雙面間諜,童年心路歷程竟然差不多,這樣好像太巧了(爆)。不過像這樣的大長篇浪漫冒險小說其實不常看到,喜歡這一味的人請珍惜機會。
如果上述兩本大部頭讓你覺得很累,那麼,或許可以選擇《烏鴉的拇指》,這個詐騙故事還算歡樂(不過道尾秀介的小說還是有那麼一點陰鬱氣氛,這可能是胎裡帶來的?),會讓我稍微想起《獨眼猴》,不過更自然一點。在此要提醒還沒看的人,封底文案裡對某角色的介紹有點爆雷的嫌疑,雖然不嚴重,還是避之為宜。
在《藍色密室》短篇集裡登場的星影龍三,基本上是脾氣很壞、個性奇差的日本福爾摩斯,職業是……貿易商。乍看很奇怪,其實很合理(自己開公司做進出口貿易的成功商人,才會有錢有又見聞廣博),鮎川哲也的設定讓這個角色乍看有幾分現實性,出現在日本不會太突兀。這些故事大致上都是類似的模式:鋪陳背景→發生案件→星影龍三出動→聽完所有證詞→破案——案件可能鋪陳了幾十頁,他的說明卻只有三五頁,最短的才兩頁,也就是說,星影龍三破案速度快得嚇人。案件本身的複雜跟偵探破案的迅速才是重點,所以出場角色都沒多大特色,犯案動機也都不太有趣(某些兇手的復仇心路歷程看起來實在老套得令人尷尬)。但還是有一則短篇特別好玩:〈沙與水母〉,星影龍三(福爾摩斯?)跟鮎川哲也(華生?)透過信件往來裡破案,火藥味十足的對話很好笑XD。
《時生》是加了一點科幻設定的溫馨小品,小混混在好青年輔佐之下的冒險與成長。好青年有點影薄,但是小混混很突出,難得有這樣幾乎一無是處卻又意外可愛的男主角XD。關於這本書,我的很多看法都已經寫到解說裡了,所以就講到這裡~。
我讀過舊版的《蜥蜴》,當時我對那個故事沒有愛,現在還是一樣Orz。後面收錄的〈地獄風景〉……很像《帕諾拉馬島綺譚》,不過感覺血更多(我要遮眼睛了)。這個月推出的另一本《少年偵探團》又是江戶川亂步寫給少年的小說,成人讀者乍看可能興致不大,但後面的解析文章又是中井英夫的作品,對我來說就很值回票價了:D。
這個月的出版品有一本我沒看完。森博嗣總是會在他的小說裡融合他個人獨特的美學與思想,但是我大腦裡的森博嗣區已經滿了吧(嗚呼)。《四季 秋》把三個系列的人物全部串在一起,我雖然想努力讀完它,但在正文第二頁,我讀到這段話:「兩人目光交接,萌繪的神經細胞,察覺有股與她頻率相同的電波傳送過來。犀川創平,只有他,才會讓她有如此害羞而又甜蜜的感覺。」我突然間覺得好累,就把這本先收起來了……
我腦中的湊佳苗區也快要滿了Orz。讀《往復書簡》的時候我心裡一直在哀鳴,拜託不要再讓每個角色輪流獨白了啦!就算換成寫信還是一樣意思啊!真希望有哪個編輯逼她從頭到尾只用「一個」敘述角度試試看!湊佳苗真是個奇特的作家——有些作家遭人詬病的理由是「只會寫同一種故事」、「只會寫某一種角色」,湊佳苗顯然不是這樣,她的人物跟故事顯然都還沒用完,卻偏偏會讓讀者覺得她過度使用類似的敘述手法。仔細想想,作家一直偏愛用某一種特定的敘述手法也不是不行——只要故事本身的韻味、意涵、甚至文采夠強大,讀者其實不會很在意作者是不是老用同一招。這樣說來……湊佳苗其實有兩方面需要突破?不只是敘述手法,還有故事的深度。不過,如果只是想打發時間,讀點讓人驚奇的故事,《往復書簡》還是可以負擔得起這個功能,而且其中還包含一些不難接受的人生道理。
看到這邊的各位真是辛苦了。下一回出現就是新的一年了,我打算改變一下專欄的內容,不再慢半拍review上個月的新書,而是聊點應景的話題,好比說——吃湯圓的時候適合配哪本推理小說(當然我是隨便舉例的)。下次專欄出現的時候是一月上旬,穿過期末考的銅牆鐵壁就要過年了,所以主題會是:「過年讀什麼應景?」(題目應該會取得比較好聽,但總之重點就是這個。)下個月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