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7 年,在〈血字的研究(
A Study in Scarlet)〉中初次登場的偵探福爾摩斯,以及擔任故事第一人稱主述者的華生醫師(Dr. John H. Watson),讓作者柯南‧道爾名利雙收,但也讓他十分頭痛。
頭痛的原因有好幾個:因為道爾把福爾摩斯寫得太活靈活現,所以有不少讀者認為這個虛構偵探真有其人,於是紛紛來信請教自個兒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讓道爾不堪其擾;道爾腦子裡還有其他的寫作計劃,但持續創作福爾摩斯故事,讓他無法動筆去寫那些他認為更有野心、更有內容的作品;書迷在請道爾簽名的時候,甚至會要求他簽上「福爾摩斯」這個名字──角色的存在感居然大過於作者,對於這種情況,道爾覺得有種討厭的荒謬。
於是,在短篇
〈The Final Problem〉裡,道爾讓福爾摩斯與犯罪頭子莫里亞堤教授(Professor Moriarty)在瑞士(Switzerland)決鬥,最後雙雙墜入萊辛巴赫瀑布(Reichenbach Falls)中。
然後,道爾沒像馬奎斯一樣哭泣,反倒是心滿意足地在日記裡寫下:「殺了福爾摩斯。」
只是,道爾低估了福爾摩斯的力量。
道爾接到一大堆抗議信函,一向古古板板的英國金融界人士還煞有介事地為福爾摩斯戴上紗哀悼,道爾的母親還因為道爾「謀殺了福爾摩斯先生」而把他罵了一頓;道爾的新作品沒有得到太大的關注、無論走到哪兒還是有人會問他福爾摩斯的問題……不過,道爾比金庸更固執,撐了八年,在
〈The Adventure of the Empty House〉一案中,這位史上第一神探,才重新出場。
有趣的是:都已經撐了八年,道爾為什麼決定讓福爾摩斯再度復出?
從這個方向來讀《福爾摩斯俱樂部(
The Sherlockian)》,便生出一些不同的趣味。
《福爾摩斯俱樂部》並不是後世作家以福爾摩斯及華生這兩個角色另行創作的作品(這類作品非常多,其中不乏知名作家──像 Stephen King──寫下的致敬之作),而是一部以相隔百年的兩條故事線並行、偵辦兩宗謀殺案的故事。
現代的故事線,發生在福爾摩斯迷「貝克街小隊(The Baker Street Irregulars)」成員齊聚一堂時,其中一個成員遭到殺害──而這個成員原來正打算在聚會上發表自己的重大發現:他找到了百年前道爾遺失的一本日記。「貝克街小隊」最年輕的成員 Harold White 開始調查,一方面想要找出兇手,一方面想要找回這本重要的日記。
百年前的故事線,則以道爾為主角,描述他在賜死福爾摩斯的幾年之後,意外地涉入兇案調查。道爾帶著朋友 Bram Stoker──亦即吸血鬼小說
《Dracula》作者──著手偵查,發現案件比自己想像得更複雜、被害者更多,甚至連道爾自己,也開始遇上危險。
這兩條故事線以道爾的日記做為連結,但各有各的趣味:現代的故事線中,可以看到福爾摩斯迷的互動、痴狂,他們對「福爾摩斯」以及「柯南‧道爾」的看法,以及在刑事鑑定發達的現今,如何再以福爾摩斯的推理方式進行調查的過程;而百年前的故事線,則可以讀到當時英國的社會氛圍,道爾及 Stoker 對福爾摩斯這個角色的各種討論,以及這兩個沒有警務身份的藝文界人士,如何深入調查犯罪的趣味。
除此之外,道爾在調查罪案的過程中,其實也重新思考了福爾摩斯系列故事、甚至是大眾小說作品的不同意義──在故事裡,這也成了道爾讓福爾摩斯重新登臺的契機。
對道爾而言,福爾摩斯或許只是一個自己寫煩了的角色;但對讀者而言,福爾摩斯系列故事,不但是平凡百姓也可以消費得起的重要消遣,也是生活在現實當中的眾生,對於「渴望英雄」這種希冀的寄託──世道混亂、天理不彰,但大家讀到有人能夠冷靜地看透一切、伸張正義,也就覺得現實世界當中,或許不用那麼絕望。
《福爾摩斯俱樂部》有許多半真半假的歷史事件、兩椿懸疑難解的謀殺案件(其中一宗還是連續殺人案),道爾與 Stoker 的互動十分有趣,關於推理小說及箇中角色的佳句也甚多;但其中對於深植大眾心理那些作品的種種觀察,才是這個故事最精采的部份。
因為這樣的作品,並不只是讓作者文壇留名、賺得溫飽或滿足創作欲望的字句紙頁,也不只是讀者消磨餘暇、讀過即忘的消費物品,而是連結現實與人心當中重要區塊,那個不可或缺的關鍵。■